权力话语视域下的改写——以《天堂蒜薹之歌》英译本为例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374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为中国人带来了荣誉感,同时给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点亮的明灯。莫言的成功一方面归因于其精湛的文字功底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另一方面,他作品的翻译者也功不可没。其中,作为莫言作品的英语翻译者,葛浩文的帮助不容小觑。葛浩文认为好的翻译必须要在对原文忠实和目的语文化的接受性之间需求平衡点,翻译实质上是改写,而不是复制,他的优秀的翻译成果离不开正确的翻译理念的指导。  《天堂蒜薹之歌》拥有典型的莫言式风格,主要描述了中国偏远地区农民的生存现状以及他们的艰辛困苦。因此,葛浩文对此小说的翻译需要周全的考虑,不仅因为该小说代表了异域文化,而且它还是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的体现。葛浩文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周旋便是权力话语观所描述的两种不同权力的较量。总结福柯的观念,权力不仅仅指政治或暴力领域的权力,它更是一种涵盖从小至家庭大至国家的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权力。这篇小说中两种文化较量的主要权力类别正如文化派的观点一样,他们将其分为三大类: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者。在这三类中,无论哪一种,胜利的一方都将掌握话语权和所谓的正确的知识。通过权力话语的角度,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的内心权力斗争,以及权力话语对他的选择倾向的影响。  希望这篇论文能够完全体现权力话语对该小说翻译的影响,并希望该论文能对翻译的继续研究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著名代表作品。在该小说中作者因塑造了维多利亚时代一位追求性爱自由的妇女形象而遭到抨击被世人遗忘。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逐渐给予
儿童文学翻译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领域。虽然当前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在国际上已经起步,但在中国,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还暂付阙如。外国儿童文学的译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