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共激活因子TORCs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92zhangshu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缺血、炎症、高眼压、外伤等都可以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退行性凋亡,最终可导致视觉损伤和失明;目前尚无有效的临床防治手段。激活RGCs内在的抗凋亡程序是治疗各种RGCs退行性病变的新策略。目前已知一些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和转录调控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相关,其中最主要的是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家族。CREB介导的下游CAMP反应元件(CRE)靶基因表达的激活对神经元存活、再生和细胞修复等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激活CREB本身对CRE靶基因转录的增强效应较低,需要和一些共激活因子协同作用发挥对CRE靶基因表达的激活效应。转录共激活因子TORCs蛋白是CREB最有效的共激活因子,是CRE靶基因表达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本论文研究TORCs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定位及其调控因素,探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TORCs表达变化。为临床上各种因RGCs损伤引起视神经病变和视觉功能减退的疾病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药物设计靶点。 方法: 1.确定TORCs家族亚型TORC1/2/3基因和蛋白质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其定位及调控因素。 健康成年SD大鼠深麻醉后显微镜下取出视网膜组织,采用RT—PCR的方法鉴定TORCs家族成员TORC1、TORC2、TORC3在大鼠视网膜中的mRNA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技术分析其蛋白表达;采用地高辛标记的探针原位杂交观察TORCs mRNA在大鼠视网膜的空间分布;荧光免疫组化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ORCs在视网膜的细胞定位。采用玻璃体内注射NMDA激活谷氨酸受体引起RGCs细胞内Ca2+浓度升高或注射Forskolin升高cAMP浓度观察TORCs的位置变化。 2.建立视网膜缺血动物模型,研究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RGCs中TORCs的亚细胞定位变化。 采用大鼠眼动脉结扎的方法建立急性视网膜缺血模型。我们将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3只6眼),另一组为缺血再灌注组(9只18眼)。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结扎右眼视神经鞘内的眼动脉,缺血60min,随后松开血管夹,造成再灌注;分别于再灌后15min、1h、6h、12h、24h、48h后摘除眼球,固定、切片后行原位杂交、荧光免疫组化,观察TORCs在RGCs中的亚细胞定位变化。 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发现SD大鼠视网膜上有TORC1、TORC2mRNA的表达,但没有检测到TORC3的表达。同TORC1相比,TORC2蛋白的浓度相对低。在视网膜切片中,TORC1 mRNA主要表达在RGCs。静息状态下TORC1主要定位在RGCs的胞浆中,在细胞核中定位很少。增加细胞内Ca2+或CAMP的浓度可以促进TORC1入核。在SD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15min后均可见到TORC1明显向核内聚集,1h后主要集中在核内,6h后大部分又移出细胞核。对照组中,细胞核无明显染色。 结论:成年大鼠的RGCs存在TORC1的表达。增加细胞内Ca2+或CAMP的浓度可以促进TORC1入核,表明RGCs中表达的TORC1可以响应神经元活动而激活。视网膜缺血可以短暂激活TORC1,缺血后TORC1在RGCs核内聚集,提示TORC1可能参与了RGCs的损伤修复。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