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晦霾”走向新生——卢卡奇文艺理论在中国(1928-2011)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卡奇作为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一位理论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及文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以卢卡奇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为研究对象,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角度,将二者之间的影响与接受关系置于中西现当代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探讨,力图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对卢卡奇文艺理论接受的概貌。   本课题研究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首先对卢卡奇的文艺理论道路进行简略回顾、考察、概述,充分显示文艺理论在卢卡奇一生思想中的重要地位,突显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随后,详细论述以卢卡奇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作为研究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并通过梳理目前涉及二者影响研究的现状,概括出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其不足,最后,阐明本篇论文的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正文”部分分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以“卢卡奇在中国的译介”为题,主要从历时性角度,梳理卢卡奇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及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具体阶段的划分,参照中国意识形态及文化政策的转变,并结合卢卡奇在国内的译介实绩,分为建国以前(1935-1949)、建国初期(1949-1976)、改革开放以来(1977-2011)三个阶段,分别呈现出误译中发轫、曲折中发展、蓬勃中深入的特征,力图清晰勾勒卢卡奇在中国的译介概貌。第二、三、四章主要从共时性角度,分别探讨了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现实主义、物化三大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的影响,以及中国学界对它们的批判与接受情况。第二章主要从间接影响的角度,探讨卢卡奇与中国作家的阶级意识之间的关系,梳理并揭示出卢卡奇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理论经日本福本主义由后期创造社传入中国这一文化事实,以及这一理论对后期创造社成员、鲁迅等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理论家的深刻影响。第三章重点考察卢卡奇的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影响,它不仅对以胡风为首的七月派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与理论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引起了新时期以后中国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并围绕他与布莱希特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论争,展开了一场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讨论,对中国当代文学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第四章详述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及它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及文化的影响,总结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学界的接受所呈现的不同特征,探析这些特征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建国之前,中国学界对卢卡奇物化思想的接受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末,后期创造社所接受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表现出过分强调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特征;30、40年代以胡风为首的七月派所接受的卢卡奇现实主义理论,强调的是物化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新时期以后,中国学界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接受经历了“需求:呼唤人道主义”、“界定:纳入马克思主义范畴”和“内化:走向多元发展”三个阶段。   经过以上细致探寻、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卢卡奇已成为一个说不尽的“文本”,其理论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是跨民族、跨时代的;   二、在中国当代文论文化建设中,卢卡奇文艺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多元化、深入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   三、梳理卢卡奇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旅行”历程,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与现代启示意义,既可以揭示出这一“旅行”给予当代研究者的一些文化启示,又有助于总结国内对于外来文化引进、接受的普遍规律;   四、卢卡奇文艺理论在中国未来的发展问题:他的文艺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精神、物化批判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已融入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其深切的价值批判,不仅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也将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建设发展产生宝贵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全宋笔记》目前已出版五编。本文就第一编共计49部笔记中所包含的语言材料作以类编,并对其语言学价值作初步研究。类编以传统小学的文字、训诂、音韵、文献之属为脉络;价值
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物质享受,同时却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种种负面阴影,其中尤以人类与自然的整体脱离性状况最触目惊心。人类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从任何意义来说人类都是大
《碛砂藏》是南宋时刊刻的大藏经,附有大量随函音义,对佛经进行注音、释义、辩字、校勘。随函音义中不仅对异体字进行了辨识,在刊刻的过程中也使用了大量俗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俗
民歌谣谚向来被视作“俗”的文学样式被记录保存,并一直处于文学“非主流”地位。当置民谣于“主角”审视,可发现中国古代民谣折射出与吏治相关的丰富内容。民与官(府)交涉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