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第1染色体千粒重与粒形QTL的遗传分解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1j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粒重和谷粒形状是提高水稻增产潜力和改良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前期利用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的QTL定位研究中,在水稻第1染色体短臂标记RG532附近区间稳定检测到控制千粒重的QTLqTGWT1-1。 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第1染色体短臂目标区间11个和其它区间22个呈多态性SSR标记,检测珍汕97B/密阳46F7群体的461个株系各1个单株,筛选到两个分别在RM1-RM3746(1.52Mb)和RaM151-RM243(2.41Mb)区间呈杂合的2个水稻剩余杂合体(residualheterozygousline,RHL)Ch1和Ch2。进而选取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18个多态性SSR标记检测这两个单株,Ch1和Ch2除分别在目标区间RM1-RM3746和RM151-RM243呈杂合外,其它染色体基因组均呈父本或母本纯合型。利用Ch1和Ch2分别自交发展两套F6群体RIL-1和RIL-2,构建SSR标记连锁图谱,对千粒重QTLqTGWT1-1进一步分析和效应验证,并进行粒形QTL分析。在千粒重和粒形QTL定位基础上,应用SSR标记检测,从其中一个RHL衍生群体RIL-2中筛选到4个次级RHL,衍生4套近等基因系材料,对千粒重和粒形QTL进行进一步验证和遗传分解。 主要结果如下: 1.应用两个RHLCh1和Ch2衍生的两套F6群体,在QTL目标区间检测到两个控制千粒重QTLGw1-1和Gw1-2,及影响粒长和粒宽的QTLqGL-1和qGB-1。 经连锁分析,构建了第1染色体短臂目标区间的区段连锁图。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在RIL-1群体中未检测到千粒重和粒形QTL。对RIL-2群体千粒重QTL分析结果表明,在目标区间检测到两个QTLGw1-1和Gw1-2,Gw1-1和Gw1-2分别位于RM3746-RM10398区间和RM10404-RM5359区间,二者加性效应和贡献率相近,两个QTL之间不具互作效应。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母本珍汕97B,与原初定位效应方向一致。说明原初定位到的千粒重QTLqTGWT1-1所在区间可能包含两个紧密连锁的QTL。 对RIL-2群体粒形QTL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粒长和粒宽的QTLqGL-1和qGB-1分别位于M10404-RM5359区间和RM3746-RM10398区间,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母本珍汕97B。比较原单株Ch1和Ch2上重叠的杂合基因型区间,将控制千粒重、粒长和粒宽的QTL界定于第1染色体短臂的RM3746-RM243区间。 2.针对QTt目标区间,从其中一个RHL衍生群体RIL-2中筛选获得4个次级RHL,构建了4套在QTL目标区间内相互交迭的近等基因系材料。利用交迭重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分析法,将控制千粒重的QTLGw1-1和Gw1-2分解开并分别界定于392.9kb的RA10376-RM10398区间和308.5kb的RM10404-RM1344区间,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母本珍汕97B,两个QTL之间表现为积加作用。进一步表明在QTLqTGWT1-1区间包含两个紧密连锁的控制千粒重的QTL。 同时利用这4套近等基因系材料,对粒长和粒宽进行表型差异分析,将控制粒长和粒宽的QTLqGL-1和qGB-1分别界定于437.5kb的RM10390-RM1344区间和392.9kb的RM10376-RM10398区间,增效等位基因都来自母本珍汕97B。表明QTLqGL-1和qGB-1是紧密连锁的两个不同座位。千粒重和粒形QTL的遗传分解为其克隆及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以戴维逊氏棉(Gossypium davidsonii Kell.)叶片切块接种在附加ZT0.1—2mg/l和IAA0.05—1.2mg/l的MS培养基上,培养2—3周,发生愈伤组织。5—6周,在愈伤组织表面出现胚状体,其
目的:探讨影响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其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甲状腺外科2011-2013年期间临床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