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收集缺血型烟雾病患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清免疫指标、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及影像学等特征,研究缺血型烟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相关指标之间的差异,探讨两者发病机制的差别;统计分析两者影像学病灶的分布差异,探究两者影像学表现的异同。本课题意在一步加深对缺血型烟雾病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病灶特点等临床特征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诊断率,同时为今后缺血型烟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以期降低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治愈率,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材料和方法:根据2014国际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收集2014-2017年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急性(发病时间窗小于3天)脑梗死的病人,除外心源性栓塞、合并性病、感染、肿瘤及严重心肺肝肾疾病的55岁以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头影像学检查(颅脑血管DSA、CTA、MRA等相关检查)将收集到的病人按影像学表现分为两组,各随机抽取30人分为病例组(缺血型烟雾病患者);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对收集到的病人常规进行吸烟史、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沉、抗核抗体、风湿因子、甲状腺功能(FT3、FT4、TSH)及其抗体(Anti-TG、Anti-TPO)等相关检查。对比分析患者脑梗病灶的分布及形态并应用统计学原理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人之间动脉粥样硬化及免疫指标的差异,得出结论。结果:病例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45.72±4.57)岁,病灶累及脑叶皮层者27例,基底节者4例,脑干和小脑者1例,侧脑室旁4例,丘脑者0例,(其中6例患者病灶累及双侧半球)。吸烟史3例,高血压病史6例,糖尿病病史3例,高脂血症9例,抗核抗体阳性者6例。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史者2例,甲状腺功能指标(FT3)超标者1例,甲状腺抗体(Anti-TG)阳性者2例,血沉超标者3例,风湿免疫指标阳性者5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8例,平均年龄(50.23±3.46)岁,病灶累及脑叶皮层者5例,侧脑室旁者7例,丘脑者3例,基底节区者7例,小脑和脑干者9例,(其中仅有1例患者病灶累及双侧半球)。吸烟史13例,高血压病史24例,糖尿病病史4例,空腹血糖超标者7例,高脂血症15例,抗核抗体阳性者3例,甲状腺抗体(Anti-TG)阳性者1例,血沉超标者1例,风湿免疫指标阳性者4例。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甘油三酯高低、FT3、FT4水平及CRP阳性率因素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沉、抗核抗体、ASO、抗环瓜氨酸肽抗体、RF、TSH及抗甲状腺抗体(Anti-TG、Anti-TPO)P值均>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缺血型烟雾病患者女性比例明显高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2、缺血型烟雾病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低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3、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病灶分布不符合颅内大血管分布,以脑叶皮层多见。4、缺血型烟雾病患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之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存在差异,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部分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指标更高。5、缺血型烟雾病患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之间免疫因素存在差异,其中缺血型烟雾病患者部分免疫抗体阳性率更高,提示免疫因素可能在缺血性烟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