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儿童面孔识别的同龄效应及影响因素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孔识别的同龄效应,指记忆年龄与面孔年龄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个体对同龄面孔的再认成绩高于异龄面孔的现象。现有过度泛化假说、多维空间理论、内外群体模型和分类个性化模型等理论均对该现象进行解释,但尚未得到共识。以往研究在以成年人和老年人为被试的研究中均发现了同龄效应现象,但针对儿童产生该现象的具体年龄阶段尚未得到定论。本文试图在以往研究基础上,验证5岁儿童是否存在同龄效应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三个实验来探究5岁儿童面孔识别的同龄效应是否存在及影响因素。实验一采用标准再认范式,以47名儿童为被试、标准面孔照片为实验材料,验证5岁儿童是否存在同龄效应;实验二在实验一基础上,将实验材料改为半身照片,探讨实验材料的改变是否影响儿童同龄效应的产生;实验三以90名5岁儿童为被试,探讨三种编码任务要求(吸引力评价、面孔年龄分类、有意识记)是否影响同龄效应的评估。实验结果表明:(1)采用标准再认实验范式,验证5岁儿童不存在面孔识别的同龄效应现象,而出现了对老年面孔辨别力最高的“祖父母效应”。在再认成绩上,儿童对老人照片组的辨别最好,儿童照片组次之青年照片组最差。5岁儿童对于老年组照片的辨别力显著高于青年组照片,与儿童照片组辨别力存在差异但不显著。(2)实验材料影响儿童对面孔照片的再认成绩,同龄效应现象受到半身照片实验材料的使用而未出现。(3)编码任务不同影响5岁儿童面孔识别的同龄效应。在吸引力评价任务下,儿童对三组照片再认成绩差异不显著,未发现面孔识别的同龄效应,儿童对同龄照片再认成绩最好;年龄分类和有意识记编码任务中被试对儿童面孔材料再认成绩居中,其中年龄分类任务中儿童对青年组照片辨别力最好;有意识记任务下5岁儿童对老年组照片的辨别力最高。
其他文献
<正>近日,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玲博士的《<弥勒会见记>异本对勘研究——回鹘文(哈密本)与吐火罗A(焉耆)文本之比较》一书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弥勒会见记》是一部长达
旱地聚土垄作技术是利川市1989年由四川引进,主要应用于"马铃薯—玉米"连作模式,聚土起垄、垄上种植、沟内培肥,第二季沟垄互换,实现全田快速培肥。试验表明,不同深度的聚土垄
内部审计能够对会计报表所体现的数据起到监督作用,这也是其最主要的作用,让相关的数据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相符。内部审计的开展,能够让会计部门的工作更具完整性、有效性,使内
目前,高等院校的档案工作发展迅速,民办独立院校发展则相对缓慢。社会的需求和变革要求民办独立学院的档案工作加快前进的步伐。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可以针对民办独立学院存在
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锻炼对腹腔镜广泛全子宫切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腹腔镜广泛全子宫切除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试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妇科常规护理方
舞蹈作为一种极具表现张力的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舞蹈最讲究利用外在的肢体动作和力道来表现内在的神韵与气节。现代舞蹈最初是对西方艺术文化的一种引进,与芭蕾
目的:探讨儿童围手术期并发重症低钠血症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康市2007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13例儿童围手术期发生的重症低钠血症患儿的一
背景临床中根据格拉斯哥评分(GCS),≤8分的颅脑损伤患者被归为重型颅脑损伤,因其病情严重,诊断和治疗复杂,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及精神打击,同时也容易形成社会问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小鼠肠道潘氏细胞杀菌功能的改变。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菌素的方法诱导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8周龄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糖尿病组(UDM组)和糖尿病胰岛
目的: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创面愈合率和创面细菌清除率方面的差异,观察复春散Ⅰ号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 b-b FGF)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