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街”问题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课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手段、教育目的的逐渐多元,“学生街”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时代意义。“学生街”作为校园文化的延伸,校园空间的拓展,其价值取向与环境质量,都为学生群体、社区居民乃至城市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众多高校校园在我们的城市、乡村中拔地而起,使我们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可“学生街”,这一种能极大的增强街道的活力,促动区域发展的城市要素,却依然在城市的夹缝中慢慢生长。要解决“学生街”问题,一定逃不过“学生街”的文化建设这样一个角度,可大到“学生街”的文化认同,小到“学生街”的管理,其中不乏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及体制原因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作为设计者所无法全面照顾到的。但是选择恰当的空间秩序以期给“学生街”的文化建设提供蕴育的摇篮,是设计者可以通过其经验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判,从而做出的反应。设计结果与行为固然不可能时时对应,所以一定要以长远的眼光,使设计结果至少要具备在一定时间内适应和未来发展的潜力。本文从研究“学生街”与城市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学生街”目前的“后勤”、“学生生活服务设施”这样一种功能定义进行反思,认为“学生街”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对学生文化活动的支撑,及对学校学术修习的一种拓展,即“学生街”构建的核心在于其对“学生街文化”的鼓励和培育。本文创造性的提出“学生街”的构建要从核心价值观、精益机制、与城市的关系、学生行为模式及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入手,在空间层面重点关注与城市的关系、行为模式及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对空间提出的具体要求,尝试建立“学生街”从价值观到物质空间的转换。在文章中,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引入韩国“大学路”的案例,通过对其空间的分析和研究来反思和验证以文化视角来看“学生街”构建的可能性,并将该案例同我国现有的“学生街”进行对比研究,最终得出本文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