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从日常叙事的角度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整体把握,旨在揭示她在现代叙事上所呈现出的独特景观。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论部分,是对张爱玲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意图掌握张爱玲研究的整体情况,从而为自我研究的展开确立应有的学术背景,明示论文立意开掘的意向。第一部分主要是将张爱玲的创作放置在20世纪40年代的时代背景中去探讨其日常叙事价值取向的形成。认为,其生存环境,家庭生活与人生体验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上述选择,而这样的价值取向又让她获得了一种独立的主体意识,并在追求创作主体自由与独立的层面体现出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第二部分主要是从张爱玲的文本分析出发,揭示张爱玲在关注女性命运时,注目于与汹涌前进的时代潮流迥异的龟缩于家中的女性的种种状况:阴郁窒息的生存世界,爱情与婚姻中女性生命主体意识匮乏的隐痛,日常生活中原初生存需求所具有的导致生命沉沦的趋势等等,从而揭示出“几乎无事的悲剧”的广漠与普遍,并进一步对民族传统文化崩溃引发的精神危机给予了深度忧患。第三部分主要是将张爱玲的艺术表现与“新感觉派”的艺术表现进行比较,指出两者同样在传达日常生活的种种“感觉”,但是张是以人的主体感觉与体验建构一种双重指涉结构,张在表现感觉与心理时,能从人的感觉出发将此种感觉在外在世界中找到具体的事物来进行具化,形成感觉由对象应证,对象又应证感觉。而此种效果取得的关键是在于张对于对象动态化的选择,以及在背后推动此种选择的“感觉化”的审美观念。而在这一点上,她的种种表现更多的接近于传统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同时指出张更多的是表现生命的死寂与消沉,而很少为人物设置一种寻求与确证生命本质的路径。这样也就难以见到发展与前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