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猪重度中暑早期胰岛病理形态及胰岛素分泌水平变化研究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人们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作业时极易发生中暑(Heat stroke),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将中暑分为轻度中暑(先兆中暑)、中度中暑(热衰竭)、重度中暑(热射病)。研究表明血糖水平升高是与急性应激相关的机体反应;急性高血糖会加重机体氧化应激损伤、增强炎症反应状态,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高血糖还会导致脑损伤,其潜在机制包括自由基的产生、脑血流量的减少、血管内皮的损伤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急性高血糖被认为是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与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显著相关。近年文献报道重度中暑可导致糖代谢紊乱,而糖代谢紊乱可能对重度中暑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产生作用。胰岛素是糖代谢调节激素,由机体胰岛β细胞分泌,是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重度中暑患者胰岛组织受损状态及胰岛素的分泌水平,对重度中暑患者的早期糖代谢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内针对重度中暑患者早期胰岛功能变化及糖代谢紊乱的机制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实验动物猪重度中暑早期胰岛组织病理形态及胰岛素表达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对糖代谢的可能影响。方法将12只健康雄性巴马小型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重度中暑模型组(n=6)。将模型组实验动物放入恒温恒湿气候舱中,保持在44-47℃,相对湿度65±5%的条件下建立重度中暑模型,并使肛温都>42℃,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置于室温下空白对照,监测模型组动物一般表现和核心温度,达到重度中暑后采集血标本检测血糖、肌酐(CREA)、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胰岛素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胰岛、肝、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观察胰岛素表达情况。结果1.模型制作:将模型组实验动物置于恒温恒湿气候舱(模拟高温高湿环境)中,随着热暴露开始,监测到实验动物核心体温呈增高趋势,随着热打击时间延长,实验动物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氧饱和度下降。当出现精神萎靡不振,步态不稳,活动明显减少,全身大汗及结膜充血、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核心体温在42℃以上,认为造模成功。2.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对照组光镜下胰岛、肝、肾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模型组实验动物胰岛组织:边缘不清,形态不规则,胰岛细胞水肿、变性、坏死、缺失;肾组织:肾小球淤血,肾小管水肿,近曲小管空泡变性,脱落坏死,间质血管扩张充血,肾小管管型;肝组织: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窦轻度淤血扩张,肝细胞水肿、空泡变性,坏死。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到数量较多呈棕褐色的胰岛素阳性表达,细胞形态结构完整,排列紧密均匀;模型组观察到胰岛着色区域少,形态不规则。比较两组平均光密度值(AOD),模型组胰岛素平均光密度值与对照组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模型组血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胰岛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肌酐、尿素氮、AST、ALT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实验动物重度中暑早期即发生糖代谢紊乱。2.实验动物重度中暑早期出现胰岛组织损伤,并伴有胰岛素表达下降,可能参与了重度中暑早期糖代谢紊乱的发生发展。
其他文献
背景化学治疗是恶性肿瘤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对于应用高致吐性化疗方案的患者,国内外权威止吐指南均推荐多药联用防治CINV,但联合用药中均含地塞米松,地塞米松带来的多种副作用不容忽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
背景食管癌居常见恶性肿瘤前列,在我国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食管癌的主要类型,约占所有病例的90%[1]。化疗是目前晚期ESCC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研究表明[2-6],几乎所有恶性肿瘤都广泛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上调的VEGF与其受体结合通过激活相关
背景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组织学类型以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多见,占90%以上。多数患者确诊时,癌变已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机,只能采取姑息治疗。80%-90%的食管癌患者都伴有吞咽困难,进食受阻极易引起营养不良,同时可能伴有咳嗽、气管-支气管误吸等症状。对于此类患者,症状的缓
背景卵巢恶性肿瘤是最致命的妇科癌症,其中90%以上起源于上皮细胞。手术加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已持续近15年余,而单一化疗方案的长时间重复应用,可增加患者获得性耐药的风险。紫杉醇作为化疗药物,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阿帕替尼是VEGF-2的抑制剂,有明显的抗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对晚期胃癌患者疗效明显,但其在卵巢癌方面研究有限,且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对于复发性铂类耐药型卵巢癌患者
背景子宫内膜癌(Endometrium Cancer,EC)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围绝经期女性为主要人群,可达233~455/10万人左右[1-2]。近年来,全世界的EC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35%[3-4],尽管大部分EC患者可以在早期诊断明确,但仍有28%的EC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因此,寻找到有效检验方法对EC的预测淋巴结转移等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人附睾蛋白4(HE4)和糖类抗原125(C
背景食管癌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多与饮食过快、过烫、吸烟、饮酒、遗传及亚硝酸盐刺激等有关。在我国,食管癌分型90%以上为鳞状细胞癌。其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多数已处在疾病中晚期。食管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对于已失去手术时机的病人,需采用放疗、化疗等保守手段,但治疗效果欠佳,病人生活质量差,生存时间短。目前免疫治疗作为新兴疗法已初见成效。因此,通过神经丛素-A
背景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无特异表现,一旦出现症状和体征大多已经处于晚期,无法根治,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公认的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载药微球(drug-eluting beads,DEB)应用到TACE中,但关于载药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术(drug-eluting beads transart
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中最常见的一种侵袭性淋巴瘤,并且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预后等多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较快,且诊断金标准为病理活检,因此,诊断明确时可能处于疾病晚期。按照Ann Arbor分期标准进行分期,使用IPI(国际预后指数)评分评估肿瘤预后,需对全身进行CT或PET-CT评估肿瘤分布情况,费用高且较为复杂,且目前现有的分期分层方法仍不能完全识别少
背景肺癌目前仍然是癌症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分子靶向治疗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在肺癌的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肺癌患者带来福音,然而都不可避免产生耐药性。赖氨酸羟化酶2(Procollagen-lys
背景恶性肿瘤已经发展成为严重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疾病,结肠癌(carcinoma of colon)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所有恶性肿瘤中结肠癌的死亡率位于第五位[1],所以,对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至关重要。CD103作为组织驻留记忆T(Tissue resident memory T cells,Trm)细胞的鉴定标记,它的表达与乳腺癌[2]、口咽鳞状细胞癌[3]、胃癌[4]、卵巢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