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内部控制的研究基础是传统非信息化环境,它包括层级制组织结构、滞后的信息沟通机制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况等。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未来的企业组织必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信息化环境将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内容;作为企业管理机制重要内容的内部控制也将直面信息化环境的冲击。信息和内部控制存在着天然的本质联系,信息不对称是内部控制存在的前提条件。从信息观视角看,内部控制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控制;信息既是控制对象,也是控制媒介。本文即以信息观视角来分析信息化环境对内部控制的深刻影响。信息化环境对传统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冲击。通过委托代理模型来分析内部控制产生问题,认为信息化环境下的经营者的工作努力程度信息是可观测并证实的。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在组织、人员和系统方面的传统假设前提正面临挑战。在对假设分析基础上,总结了体现内控固有矛盾性的现代内部控制之谜。内部控制本质可以理解成为以信息为基础的权力制约,内部控制具体规则即是信息资源配置的约束规则;在信息化发展高级阶段,内部控制进一步演化成为以信息为基础的沟通协调、自我控制和自我行为优化。借助于Aghion-Tirole模型分析,内部控制权的配置本质上就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权力配置,信息化环境将使拥有更多信息的代理人获取更多的形式控制权和实际控制权。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目标。传统内部控制目标是以履行受托责任为导向,以风险最小化为出发点。信息化环境对传统内部控制目标的资产安全性、信息可靠性、法规遵循性,以及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信息化环境使得这些传统内部控制目标被更好地合理保证实现。文章提出,信息化环境内部控制目标应实现从履行受托责任为导向到以行为优化为导向的转变。以行为优化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关注员工行为过程信息,主张基于团队行为的优化,并且通过学习来优化员工行为,同时也强调对公司文化和共同愿景的认同。信息化环境还对内部控制价值创造终极目标产生影响。实证研究结果为信息化环境有利于内部控制价值创造终极目标实现提供了经验证据。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运作机制。信息化环境内部控制对象由具体的人、财、物抽象成为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及信息流。网络化组织结构作为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一种普遍组织形式,它改变了内部控制的边界。从信息观的角度看,对联盟企业的控制就是对流经各联盟企业的信息及信息流的控制。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方式由刚性控制方式转变成为依赖员工自主性为基础的柔性控制方式。内部控制方法转变为基于网络化组织结构的自适应性控制、互动协同性控制、以及实时、智能化控制等新方法。信息化环境促成了更多的信息沟通和更先进的信息系统,为协同性管理控制方法应用创造了条件。信息化环境使得内部控制博弈机制朝着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方向发展。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要素结构。传统内部控制要素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演化,分别经历了三要素、五要素和八要素阶段。传统内部控制要素结构理论深受会计职业影响,它以行为约束为特征,对人的自主性特征不够重视,且忽视了非正式机制作用。文章分析了信息化环境对传统内部控制五要素结构的影响。信息化环境下,控制活动通过先进信息系统已经和业务活动融为一体。信息和信息系统成为内部控制核心因素。传统内部控制要素经过充分的信息集成之后,可归纳为三个要素结构:控制环境、在线活动和线下活动。文章还通过案例研究,表明新的内部控制要素结构框架在中国上市公司得以应用的具体情况。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随意到规范、由自愿性披露到强制性披露的历史演化过程。信息化环境使得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必然从自愿性披露转向强制性披露,而且也为这种转变提供可能性。从企业层面来看,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信息化加强了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内在动机。从社会需求来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控从结果导向(审计)拓展到过程控制(内部控制)已是必然,信息化环境则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对内部控制信息的这种需求。企业信息化也影响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包括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主体、披露方式、披露内容、以及内部控制缺陷和存在问题披露等;实证研究则进一步检验了这种预期影响关系。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最终趋势是实时动态报告,它是内部控制信息观的集中表现形式,也为社会实现对内控的实时监控提供了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