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符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的一种结构形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连接是装配式框架受力的关键,采用延性连接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符合日趋成为主流的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研究学者的关注。在装配式结构节点处加入合适的延性耗能元件,可以诱导结构的损伤机制,即可达到延性连接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结构的消能减震性能。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对于延性连接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新型延性连接——无滑移耗能连接及其混凝土框架延性节点——基于无滑移耗能连接的混凝土框架节点,简称SFDC-RCF节点。SFDC-RCF节点采用耗能钢棒作为耗能元件,利用可调组合钢筋接头将梁柱连接。为了研究无滑移耗能连接组件的受力特性,验证其是否能够稳定可靠地传递荷载,本文对无滑移耗能连接组件进行了前期试验,根据其受力特性对所提出的SFDC-RCF节点进行了试验设计与研究,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了有限元模拟验证与参数分析。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总结并分析早期地震区域预制混凝土框架连接形式及存在问题,分析含有DDC组件的延性预制混凝土框架(DPCF)节点的优势及尚存问题,为改进DPCF节点的抗震性能,提出一种新型延性节点形式——基于无滑移耗能连接的混凝土框架节点。(2)对无滑移耗能连接组件开展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对其传力特性、滞回曲线、刚度特性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进行深入研究,为后续SFDC-RCF节点的设计及试验提供参考。(3)对SFDC-RCF节点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对其损伤情况、破坏模式、骨架曲线、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延性等各项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综合评价SFDCRCF节点的抗震性能,并验证试件的设计理念和分析方法。(4)试验发现,SFDC-RCF节点梁柱结合面处的间隙随着加载位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揭示了间隙逐步增大的机理,指出含有耗能钢棒的延性节点中出现这一现象的必然性,并提出了改善这一现象的措施。(5)利用非线性分析软件OpenSees对SFDC-RCF节点进行有限元模拟,并对其施加与试验相同的加载制度,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对比分析荷载-位移曲线的拟合程度,验证SFDC-RCF节点试验方案的可靠性和有限元分析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最后选择改变部分影响节点性能的参数进行参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