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电影与中国新纪录运动的纪录精神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2009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接电影作为纪录片的一个流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特殊的技术和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通过德鲁小组的努力开创了电视纪录片的新形式,发展出了一种经典的纪录片创作方式,形成了不同于同时期的法国真理电影流派的显著特征。直接电影的艺术媒介特征是这个流派特色得以形成的基础。直接电影的创作者总是以谦卑的观察者来开展自己的工作,始终坚守纪录片拍摄的道德底线。直接电影的美学特征是一种具有人文主义内涵的精神追求,他们的创作追求一种对人和社会现实的关怀,力图消除话语霸权,为观众提供多维的解读空间,体现着一种知识分子的身份和立场。除了方法,直接电影更代表着一种纪录精神。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国新纪录运动在自身的发展实践中和直接电影有了一种不谋而合,通过吸收直接电影的创作方法和美学追求,中国新纪录运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纪录精神的内涵,使纪录精神得以空前的张扬。这种张扬的背后也潜藏了对形式误读的危险,造成了纪录片栏目的衰落和纪录精神的失落,面临市场化的大潮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出现了新的迷茫。真实再现、搬演、虚构、娱乐化等等不只是代表纪录片新的手法的出现,更体现了一种纪录精神的失落。直接电影不只是一种客观观察纪录的创作手法,虚构和娱乐化也不应该成为纪录片的主题,由直接电影和中国新纪录运动所代表和发扬的纪录精神才应该是纪录片的本质和主题,这种纪录精神不仅体现于纪录片人的创作过程也体现于其作品。对直接电影和中国新纪录运动的本质——纪录精神的总结和阐述是本文的创新。当前,纪录片仍然以电视栏目作为其主要传播方式,张扬一种纪录精神对塑造电视精品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张扬纪录精神更可以将其作为纪录片创作者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在当前技术不断进步,DV更加普及和社会更加开放的背景下,纪录片的理论和实践都出现了一些混乱,纪录片的概念和内涵被曲解甚至虚无化,这种纪录片创作职业精神的确定对纪录片创作规范的建立、对提高纪录片创作者的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提出把纪录精神作为纪录片创作的职业精神是本文的创新点。
其他文献
针对轮古油田油藏特点和开发特征,提出了开展稠油深抽和配套井筒降粘措施研究的必要性。产能预测是油井优化设计的基础,为了更加精确的对碳酸盐岩油藏进行产能预测,对常规砂
<正> 本文报道电镜观察在镰状红细胞内疟原虫致死的过程。以恶性疟原虫培养在分层的镰状细胞血红蛋白(HbS)的同种合子的(SS)、异种合子的(SA)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中,用 RPMI 1
EPC总承包模式,即由工程总承包商按照合同要求,对工程的设计、采办、施工进行总承包的模式,国际上俗称“交钥匙工程”。EPC总承包模式已成为国外主流施工模式,我国长输管道建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