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利分析的共性技术识别方法与实证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cest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技术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技术创新趋动着各国经济的增长,共性技术作为整个技术创新链条的基础环节,因其应用范围广泛,能够为其它技术创新提供支撑,而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共性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理论研究,而对共性技术识别方面的研究不足,现有识别方法大多通过专家知识遴选共性技术,通过客观数据测度共性技术的方法较少,且建立的指标单一。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基于专利文献的共性技术识别研究。  本文的思路是:对共性技术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辨析,重点是明确共性技术的内涵和特征;依据共性技术的内涵和特征,结合专利引文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指标,构建共性技术识别方法体系;最后选择某一具体产业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综述、基础理论、方法设计和实证四个模块:(1)对国内外共性技术识别研究进行文献调研,找到目前共性技术识别方法的不足之处,继而提出本文的切入点;(2)对共性技术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辨析,厘清共性技术的内涵界定及特征;介绍专利引文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知识,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3)方法设计部分首先以共性技术定义两个层次的内涵为切入点,构建包含技术影响范围和技术研究阶段两个层面的识别框架,然后依据共性技术不同层次内涵所反映出的特征,从基础性、外部性、集成性、超前性四个维度构建共性技术识别方法体系;(4)选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产业为实证研究对象,论证本文所构建的识别体系的可操作性。  本研究的成果包括:(1)对共性技术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与辨析,确定了对共性技术研究的内涵与边界;(2)构建了识别共性技术的方法体系;(3)选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产业的专利文献为数据源,利用构建的研究框架识别该产业的共性技术。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两个:(1)构建了基于专利文献的共性技术识别方法体系;(2)构建了科学与技术的关联模型,并将科学与技术关联测度指标引入共性技术识别,拓宽了共性技术识别思路。
其他文献
网络出版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门行业,它对传统出版的各个环节,从传播理念、编辑模式、印刷方法、营销策略直至组织管理,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并且还将继续对
学位
当今的信息社会,政府记录增长快速,政府信息服务是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提供信息服务、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地位更加重要。  本文就中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新型信息交互环境下,大众标注在信息资源的组织和获取过程中,具有信息用户的主动参与、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以及信息中介的社会化协同等特征,从而较能体现情报学以用户需求为
在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模型的基础上,针对U型组织结构中信息系统的特点,提出一个扩展角色访问控制模型,新模型引入信息域和操作域的概念,对角色和权限进行扩展和形式化定义,使扩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日前在招商银行第二届理财教育公益行启动仪式上表示,希望中国能够长时间保持低税率环境,印花税1‰的征收比例10年不要动。 Recentl
针对国内关于知识服务的研究文献,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方法,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和概念网络分析,从而厘清知识服务的产生与发展、内涵与结构,了解我国知识服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针对日益交叉模糊的领域边界问题,从理论上探索领域分析数据集的边界和疆域.从领域分析需求和领域分析目标两个角度,分别研究不同类别分析需求和分析目标对应的数据集构建应
探索网络用户认知实验方法对于研究用户认知行为的意义.重点介绍国外两个相关实验:一个是关于大学生在线心智模型观测的实验方法;另一个是关于学术用户与文献数据库交互中的
从个人风险认知的视角,解释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行为,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个人风险认知对团队成员共享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且性别、学历对共享风险的认知无显著差异,而年
以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强联系优势理论为基础,运用最小二乘法,通过对人际网络节点的个人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两个维度的分析,提出一种团队成员构成选择策略。同时,在VC6.0平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