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针对大都市区域耕地与建设用地矛盾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的现实情况,提出耕地在大都市区域主要体现生态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的理念,选取北京市房山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耕地保护目标的确定和耕地保护空间布局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耕地保护空间布局基本理论基础上,考虑耕地质量分布情况(本文通过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利用等和标准粮来体现),同时在现有生态价值测算的研究基础上对耕地生态价值进行测算,确定耕地生态价值分布图,最后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生态规划等其他已有的规划成果,提出分等级保护耕地的理念,划定四个耕地分等级保护区: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基本农田缓冲区、绿色隔离带耕地保护区、一般耕地保护区。从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和耕地的空间布局两个方面来确定耕地保护数量目标,并与现有耕地数量作比较,得到前者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是建立在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稳定的最低保障的基础上的,所以数量较少,仅占现有耕地的60.9%;后者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是建立在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的,数量占现有耕地的81.6%。建议耕地保有量的确定应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主要通过耕地保护分级保护布局来确定。
最后对我国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提出如下的保护措施:设立耕地分级保护机制、设立农用地发展权、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与管理措施、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完善耕地质量与数量的动态监测体系、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以期对大都市区域的耕地保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该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