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血流壁切应力关系的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wy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颈动脉斑块尤其不稳定斑块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国内外有学者已证实了这一点。血流壁切应力对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有何影响,尚存在不同的看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论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验证和探讨。 [目的] 研究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治疗颈动脉斑块及稳定斑块的措施提供进一步的佐证;分析血流壁切应力在颈动脉斑块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以及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1:本研究入选人群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所选病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2:应用经皮血管B超测量颈动脉斑块并分析其稳定性。3:对研究对象测量双侧颈动脉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和血液粘滞度,通过公式计算血流壁切应力。4: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研究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血流壁切应力的关系。 [结果] 1:低回声斑块组患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的患者最多,高回声斑块组次之,无斑块组最少,而总体对象之间高血压史(P=0.311),糖尿病史(P=0.095),冠心病史(P=0.502)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将斑块组分成两个亚组,上述观察对象P>0.05;三组之间脑梗死史(P=0.04)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P=0.021),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P=0.016)。2:三组之间TG比较,低回声斑块组最高,高回声斑块组次之,无斑块组最低,但P>0.05,无统计学差异;三组之间TC比较,同样低回声斑块组TC均值最高,无斑块组值最低。3:缺血性卒中者患侧颈动脉斑块与健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131),而缺血性卒中者患侧颈动脉低回声不稳定斑块明显高于健侧组(P=0.029),有统计学差异。4: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之间血流壁切应力有显著性差异(P=0.002)。5:低回声斑块组的血流壁切应力低于高回声斑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0。
其他文献
本实验探讨猪角膜脱细胞基质(Cornea Acellular Matrix,CACM)的制备方法,评价CACM的生物安全性;以CACM为载体体外构建角膜上皮-支架-内皮复合物,评估CACM作为体外构建生物角膜载
研究目的 情景记忆是指对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所发生事件的记忆。情景记忆包含既往经历事件内容和其具体细节性信息。前者指内容记忆(依赖于熟悉度),后者指来源记忆(如事件的
研究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特点,并分析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补体中部分指标的相互关系。研究方法和内容观察组选择母
本文主要对子宫动脉栓塞术对生育功能影响进行研究,文章通过栓塞生育功能旺盛期小香猪的双侧子宫动脉,比较栓塞前后猪血清FSH和E:水平,比较栓塞组与对照组子宫内膜的厚度、两侧
目的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W)是临床常见疾病,有1/3将发展为脑梗塞,由于该病体征少、持续时间短,临床诊断常缺乏客观依据。由于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提供前庭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