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CT对肝脏体积和血流灌注的测量,探讨肝硬化导致的肝脏体积和血流灌注的改变及其与肝硬化程度的关系,并结合肝脏体积和血流灌注值对肝功能储备进行评价.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行腹部CT扫描者,共计52例,分为正常人群组(20例),肝硬化组(32例).其中行体积测量者52例,行灌注扫描者45例(正常组20例,肝硬化组25例).采用单层螺旋CT机,在常规全肝平扫后,选择肝门区显示门脉最好且同时包括脾脏部分的层面定位,使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一次性快速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42ml,速度6ml/s,于7s内注完.采用单层动态扫描序列,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9s开始连续无间断扫描35层,扫描层厚为10mm.在灌注扫描结束后3min行常规增强扫描.灌注扫描所得图像输入工作站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兴趣区包括主动脉、门静脉、肝、脾.读取TDC参数,并通过特定灌注计算公式得出肝动脉灌注量(HAP)、门脉灌注量(HPP)、肝总灌注量(TLP)和肝脏动脉灌注指数(HAI)及肝脏门脉灌注指数(PPI).肝脏增强扫描图像输入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半自动法,通过对增强后肝脏组织密度的灰阶范围分析,利用软件自动生成肝脏基本轮廓,经过手工修正获得肝脏的精确轮廓,并通过软件进行表面遮盖成像法(SSD)重建肝脏三维立体模型,通过计算机直接计算出肝脏总体积.肝硬化组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表进行分级及计分,最后将肝硬化组的肝脏体积值、肝脏血流灌注值以及肝脏体积血流灌注指数与正常组进行比较,同时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后的各级别组间的体积和灌注值进行比较,并将各种指标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分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肝硬化组肝脏体积较正常组缩小,同时与肝硬化程度有关,即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肝脏体积缩小越明显,且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肝硬化组HPP、TLP较正常组减低,亦与肝硬化程度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相反HAP上升并不明显,HAI则有上升趋势,PPI有下降趋势.肝脏体积灌注指数同样与肝硬化程度有对应关系.在各项指标中肝脏体积灌注指数较单纯肝脏体积或肝脏血流灌注值与肝脏功能分级分数之间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其中又以单位体表面积肝脏体积门脉灌注指数(PVPIs)相关性最高.结论:肝硬化的肝脏体积的缩小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肝硬化的血流灌注改变主要为HPP的下降而HAP不能代偿性增加导致的TLP的下降及HAI的相应上升.同时HPP、TLP的下降亦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因此肝脏体积和HPP、TLP的下降程度可以反映肝功能的储备情况.结合肝脏体积和肝脏血流灌注值的测量所得的肝脏体积灌注指数能更为有效的评价肝功能的储备情况,尤其是PVPIs相对其他指标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