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的存在方式,可以分别从本体层面和现象层面上来理解,即“文学是什么?”和“文学是怎样呈现的?”对于文学存在方式的理解,不同的时代侧重点不同。在新媒体时代以前,研究者大都是从本体层面上来理解文学的存在方式,即将文学存在方式的研究等同于文学本质与文学本体的研究。但是随着文学的现实语境和哲学语境的改变,当下对文学的存在方式进行现象层面上的解读和阐释,实则是对当下文学的危机和困境进行有力的回应。于是,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研究,也就实现了由文学本质到文学现实与文学现象的转型。鉴于传统媒体时代下文学本质与文学存在的关系,本文在进行新媒体时代下文学存在方式转型的讨论之前,比较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了传统媒体时代下文学的存在方式。笔者认为传统媒体时代下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可以大致概括为三类,即:文学是一种审美创造;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是道德的象征。尽管本文并没有将中西方文论史上对于文学本质、文学本体的界定一一囊括,但是此次对文学本质的系统梳理,为阐释文学存在方式的转型提供了较好的参照。在明确了新媒体时代之前文学的存在方式之后,本文又将文学放置在当前的整个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当下文学所面临的三大背景为:新媒体时代、新历史主义、新娱乐时代。它们分别在文学的观念、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接受上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存在。正是由于新媒体对文学的挤占、文学本身的激变、读者注意力的转移,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才会在当下走到自娱自乐的地步。从审美创造到复制生产、从意识形态到话语狂欢、从道德的象征到消费的象征,文学存在方式的转型虽不免让人觉得沮丧,但却是文学自身被迫的无奈选择。本文最后希望警醒人们,当下的中国文学最应受到大家重视和关注的焦点,不在于持续争论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而是在于改变当下中国文学现状的出路是什么。为此,笔者提出了三点建议,分别是:直面现实,树立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学创作新方向;回归大众,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生态新秩序;面向未来,重建以审美为旨归的文学教育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