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服务活动的主体,承担着管理者、沟通者、照顾者、保护者、教育者等多种角色,因此医护工作者需要有良好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近年来,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医患之间的信任程度也越来越低,现行体制下,一些自我保护的防御性医疗行为更加降低了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被信任感,医护人员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客观上很大部分的医务工作者都产生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工作倦怠已成为阻碍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在对护理人员工作倦怠进行研究时,发现护理队伍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自从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有学者针对护士这一特殊人群进行了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近几年,国内也开展了相关的这些研究。本文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护士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了解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不同护士群体的工作倦怠情况,通过对得到的工作倦怠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情感衰竭是工作倦怠的核心;急诊科和ICU科护士工作倦怠发生率较其他科室高;工作五年以内的护士工作倦怠程度较其他工龄的护士高;临床岗位的护士情感衰竭程度较护理管理者高。并从社会因素、工作和职业特征因素和医院对情绪劳动管理的缺失三个方面分析了护士工作倦怠形成的相关性最强的因素。医院属于知识密集型群体,员工大都是高文化水准、自主意识和自尊心较强的知识分子,加强情绪劳动管理也需要多方位多层次的加以考虑,一方面要考虑,护理管理者与护士对自身的情绪管理;另外,还需要考虑护士长对护士的情绪管理,以及护士对病人的情绪管理。在此基础上,从组织层面和员工层面上提出了加强护士情绪劳动管理的整体思路:医院层面的情绪劳动管理包括:1)为护士的情绪劳动注入能量。2)为护士减压,疏导护士的负面情绪。3)创造良好的情绪劳动氛围;护士层面的情绪劳动管理包括表面扮演策略和深层表演策略。随着工作倦怠研究的不断进展,工作环境和人的相适应问题已经成为预防工作倦怠的关键问题。1)加强情绪劳动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2)合理调配人力资源。3)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4)加强对沟通技能的训练。护士职业倦怠是个体因素与组织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预防和矫正护士职业倦怠必须采取改变个人和改变组织的综合干预措施,院领导应对护士提供社会支持,使护士获得自我尊重感,以降低工作倦怠,科学界定工作职责,将工作高负荷、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作为干预工作倦怠的主要内容。本文共由四章构成,第一章工作倦怠与情绪劳动相关理论概述;第二章,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护士工作倦怠现状评析;第三章,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加强护士情绪劳动管理对策;第四章,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护士工作倦怠的组织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