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世后,中国要向成熟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这是不言而喻的;而利率市场化,则是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之一。利率市场化需要具备条件,改革存有风险,我们既要向利率市场化方向前进,又必须规避风险,要力求积极稳妥。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是一国经济中的重要变量,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是联系实物部门和金融部门的纽带,是传导货币政策意图的风向标。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一般是政府或中央银行放松或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将利率的决策权、定价权交给市场主体,由资金供求状况和风险大小决定市场利率水平的高低,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为金融市场基础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再贷款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间接地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在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的理论推动下,20世纪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纷纷放开利率管制,取消信贷配给制,实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到80年代,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被卷入了这一改革浪潮之中。在这当中,有许多国家从中受益,经济金融系统得到改善,金融效率得到提高、资金分配得到优化,但也有一些国家遭受了挫折,出现了经济倒退和金融危机。 目前中国的经济金融改革已进入关键的时期,入世后包括金融市场在内的所有市场逐步向外国人开放。面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我们在已有改革基础上,必须进一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才能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自己的实力,参与国际竞争。为此,通过借鉴国际上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实际,研究利率市场化必需的条件和改革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出中国利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避险思路、对策,这是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现实迫切任务。 在本文的研究中,内容主要划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界定利率的概念、功能,阐述利率决定理论,探析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含义。第二部分,对不同类型国家利率市场化变革实践的比较,借鉴其正反面的经验。第三部分,回顾行利率管理体制中国利率管理体制的演变和发展历程,阐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取得的主要进展并揭示目前中国利率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阐述中国利率进一步市场化的必要性,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可能产生的风险。第五部分,为规避风险,确保改革的顺利、稳健地进行,提出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关制度性安排思路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方式和步骤的设想,提供金融理论界讨论和决策当局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