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鸡西盆地为研究对象,充分总结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沉积学、地震地层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丰富的野外露头资料、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测井相、地震相分析以及古水流与重矿物的分析,系统的研究了鸡西盆地早白垩世城子河组-穆棱组的沉积相类型、物源方向和沉积体系空间配置关系。将鸡西盆地的沉积与构造特征与大三江统一湖盆的特征进行对比,探讨了鸡西盆地与大三江盆地的关系,为确定大三江盆地在城子河组和穆棱组时期的盆地性质提供了沉积学的基本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取得的认识如下:1.识别和划分了鸡西盆地早白垩世城子河组-穆棱组沉积体系类型。本研究进行了大量的野外露头观测,精细刻画了3条野外露头剖面,观测描述了鸡6井岩心。从露头和岩心上看,城子河组和穆棱组时期盆地沉积了以三角洲相为主的煤系地层,结合测井相和地震相类型的研究与识别,认为鸡西盆地发育的沉积相主要有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其中三角洲相可以进一步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湖泊相主要为滨浅湖亚相。因此,城子河组-穆棱组时期,鸡西盆地主要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三种亚相。2.确定了盆地的主要物源体系。通过对盆地古水流和重矿物的分析确定了盆地的物源。研究表明:城子河组时期,古水流特征显示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北、西部和西南部地区,总体呈自西向东向盆地内推进,其中西部物源自恒山隆起一带进入盆地后向两边撒开,分别进入南部盆地和北部盆地。通过重矿物组合类型的分析以及与盆地周缘母岩类型的对比确定,西部物源主要来自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造山带。地震剖面上前积结构显示盆地东南部存在另一个物源,其影响范围相对较小。穆棱组时期,古水流特征显示其基本继承了城子河组时期的物源供给体系,盆地仍存在西部和东南部两个主要物源。重矿物组合特征显示,盆地西部的母岩类型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造山带一致,由此确定盆地西部物源主要由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造山带提供,而盆地东南部母岩类型与延吉褶皱带一致,确定盆地东南部物源主要来自延吉褶皱带,且从城子河组至穆棱组该方向上的物源对盆地的影响逐步增强。3.分析了盆地沉积体系的配置关系。根据沉积相分析以及物源分析确定了鸡西盆地城子河组和穆棱组沉积体系的配置关系。研究区的钻井和地震资料较少,地震资料品质不高,难以做到全区的控制。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对于资料空白区和盆地难以控制的部分,充分利用了露头、岩性、测井、地震等一手资料对其进行了合理的推断。研究认为城子河组时期,整个盆地的沉积相自西向东依次由三角洲平原相过渡到滨浅湖相。盆地的主要物源由张广才岭提供,另外还有一支物源从盆地南部进入,所携带沉积物卸载于鸡参1井周围;穆棱组时期,沉积体系类型与配置关系与城子河组时期基本一致,盆地的主体依然是滨浅湖沉积,只是沉积范围有所扩大,在盆地的西部、东南边缘发育三角洲平原相和前缘相。物源供给与城子河时期具有继承性。由于水体范围扩大,张广才岭沉积物源后退,而南部的物源影响范围扩大,从而形成了盆地总体以滨浅湖沉积为主,在盆地东南部和西部有三角洲前缘延伸入湖的沉积格局。4.提出鸡西盆地在城子河组-穆棱组时期应为大三江统一湖盆的一部分。从野外露头上看,鸡西盆地在城子河组-穆棱组时期主要发育了一套以三角洲平原为主的煤系地层,露头上未观测到典型的边缘相沉积。在物源方面,鸡西盆地主要存在两大物源供给区:为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延吉褶皱带;在构造方面,鸡西盆地现今的边界断层多为破坏盆地的逆冲断层,在城子河组和穆棱组时期,这些边界断层对盆地沉积未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而对盆地的改造破坏发生在穆棱组或东山组时期之后;这些沉积与构造特征都与大三江统一湖盆的特征相匹配。据此推断,早自垩世城子河组-穆棱组时期,整个大三江地区应为一个大型的统一坳陷湖盆。鸡西盆地在当时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断陷盆地独立发育,而应该是统一湖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