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价值认知对农地经营生态效率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农地流转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jieyeyi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正处于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以往依赖资源过度消耗提高农业产出的生产方式,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面源污染加重和土壤肥力衰退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破解这一现实难题,缓解资源约束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国家连续多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集约化。而农户的农地经营生态效率综合测度了农地生产活动中各项要素投入、经济产出及生态环境影响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作为衡量农地可持续集约化经营程度的主要指标,因此,为实现农地的可持续集约化经营,有必要寻求农地经营生态效率提高的路径。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一线主体,其生产经营决策直接影响农地经营生态效率。认知作为行为发生的前提,理性农户为获取最大化收益,往往会基于其价值认知对自身资源禀赋进行分配,进而做出差别化的农地经营决策。但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下,农户的生产能力与经营规模失配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可能导致认知与行为不一致,进而削弱农地价值认知对农地经营生态效率的影响。而农地流转作为缓解要素失配损失的重要途径,实质上也是农户的一种决策行为,通过农地流转可以协调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优化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因此,农地价值认知可能通过改变农户的流转决策,进而间接影响农地经营生态效率,也可能在农地流转的影响下,改变对农地经营生态效率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即农地流转在农地价值认知影响农地经营生态效率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中介效应,也可能发挥调节效应。综上,文章首先通过梳理农户对农地的价值认知、农地流转和农地经营生态效率之间的内在逻辑,阐释农地价值认知影响农地经营生态效率的内在机理。其次,采用DEA模型对不同流转类型农户的农地经营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对比。最后,以“农地流转”分别作为中介和调节因素,构建农地价值认知影响农地经营生态效率的概念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区流转户的农地经营生态效率要高于未流转户,其中,转入户主要是通过提升规模效率,使综合效率得到提升;转出户则通过提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使综合效率得到提升。但从总体上来看,研究区农地经营生态效率未达到有效水平,提高农地经营生态效率需从优化要素结构和转变农地利用方式两方面同步入手。(2)农地价值认知可以显著地提高农地经营生态效率。即当农户对农地的综合价值认知水平较高时,为了获取农地质量改善所带来的农地价值增量,农户会采用可持续集约化的经营方式,从而促进农地经营生态效率提高。但当前研究区农户对于农地的生态价值认知存在不足,仍需进一步提升。(3)农地流转可以显著地提高农地经营生态效率,但就研究区而言,农地流转在农地价值认知与农地经营生态效率之间的正向中介效应不够显著。一方面,由于农地生产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资本锁定效应,农地价值认知较高的农户并没有较为强烈的转入农地的意愿,进而使农地转入在农地价值认知与农地经营生态效率之间不发挥中介效应;另一方面,农地转出在农地价值认知与农地经营生态效率之间发挥的负向中介效应为遮掩效应,即农地价值认知较高的农户会因其对农地较强的依赖性而强化对农地的禀赋效应,进而阻碍其转出土地,这将不利于农业生产能力较弱的农户实现农地可持续集约化经营。(4)农地流转在农地价值认知与农地经营生态效率之间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即研究区农户的农地价值认知对农地经营生态效率的影响随着农地流转的发生而不断增强。(5)在总样本中,户主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土壤肥力、土地细碎化程度等控制变量对农地经营生态效率的影响分别为正向显著、正向显著、负向显著,但在各分样本中,各控制变量对农地经营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基于以上结论,可提出如下建议:(1)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深化和强化农户对农地价值的全面认知,促使农户积极转变农地经营方式。(2)激发农地流转的正向中介效应。搭建农地流转平台,规范流转合同的签订,提高农地流转率;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农业保险普及率,进而稳定农业生产基础,破除农地生产活动中存在的资本锁定效应,鼓励生产能力较强农户积极转入农地;完善农地流转价格的评估体系,进一步统筹城乡医疗、教育及养老保障等,并对农户家庭内的剩余劳动力加强非农技能培训,弱化农户对农地的禀赋效应,鼓励生产能力较弱农户积极转出农地。(3)强化农地流转的正向调节效应。以优化要素结构,提升劳动和土地生产率为主旨进行农地流转;鼓励农户流转连片集中的土地或是鼓励农地互换,有效消除农地细碎化带来的损失;提供专业化的农技指导,使流转户掌握科学的种植方式,进而减少农地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损失。
其他文献
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到“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农业基础不够稳固,城乡发展不平衡,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等问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农地流转作为解决农村土地“碎片化”的有效方法,能提高农村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农户参与农地流转,能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使得农村劳动力发生转移、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改变农户生计水平,从而带动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保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飞速发展,在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的同时,一些问题日益凸显,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乡村问题日益凸出。为了解决乡村衰退问题、促进乡村地区发展,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旅游则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以乡村地域系统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为支撑,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为研究对象,对其从空间分布特征、乡村韧性、旅游资源优势度三个方面进行分
学位
城市绿地不仅是城市的主要绿色基础设施,而且还作为关键组成成分构成了城市生态系统,其具有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态福祉等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居民对城市绿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因而在服务水平、空间分布、规模配置等方面对城市绿地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事实上,城市绿地服务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城市绿地布局方面也亟待进
学位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但景区质量参差不齐,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并不契合,景区高质量转型升级发展成为亟需突破的行业问题。5A级景区创建与发展意味着景区质量的高水平发展与知名品牌的产生,是景区提升知名度,扩大美誉度的重要途径,符合新时代背景旅游优质化需求的发展趋势,实践探索经验丰富,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尤其是5A级景区创建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尚不充分。鉴于此,本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个5A级
学位
保障粮食安全,解决好中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面临的头等大事。我国粮食安全的总体形势虽较好,但粮食安全的保障基础比较脆弱,粮食安全处于紧缺平衡状态。高效合理的土地流转模式有利于农地组织化、制度化的流转、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本文选题来源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学位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始终是农村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所在,百年来的经济腾飞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农地制度改革的政策主张和政策实践中,逐步确立了我国独有的农地产权制度体系,不仅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而且对改善农民福利、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权分置”政策作为新的产权制度逻辑起点,通过赋予农民更明晰与安全的土地产权以激励农地有序流转
学位
近年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作为两者的有效结合——文化旅游资源也受到各国旅游文化产业研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通过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把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潜在文化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品优势不仅是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更是发展地域经济的着力点。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不仅能够增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度,更能满足了人们对文化和休闲的双重需求,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
学位
城市轨道交通不仅缓解了人口日益增加带来的交通拥堵,而且为沿线土地带来了较为明显的价值增值。然而目前轨道交通建设对政府财政依赖度过高,致使城市轨道交通无法良性可持续发展。研究轨道交通对周边住宅产生的溢价效应并探讨合理有效的溢价回收模式,有助于将轨道交通外部效益内部化。基于此,本文剖析了不同市场轨道交通对周边住宅的溢价规律,并通过分析我国现有土地溢价回收模式的优劣性,探究适应我国国情的土地溢价回收优化
学位
“三生空间”视角下的乡村综合承载力是指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个子系统共同决定的乡村供容及其弹性能力,反映乡村整体的发展潜力和能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河南省乡村耕地减少、土地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愈加突出。因此,科学评估乡村综合承载力,针对性规划乡村发展顶层设计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依据促进乡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从生产空间承载力、生
学位
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传统的要素驱动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换,创新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科技创新水平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20年顺利进入了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但是中国整体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依然突出,与美国等创新强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正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