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互联网金融正经历跨越式发展,并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冲击传统金融部门,成为整个金融生态体系中不可忽视的新型业态。然而,互联网金融整体蓬勃兴起之时,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也快速形成。基于路径依赖概念与新结构经济学,本文认为,这一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形成的理论逻辑是:在金融知识溢出视角下,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延续性而非破坏性创新,其发展的路径依赖性使得,东部城市互联网金融总体领先发展成为传统金融区域非均衡发展的逻辑结果。中西部传统金融欠发达地区面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困局,但传统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留下广阔的市场空间,由此奠定了这些地区的潜在比较优势。地方政府可以因势利导,着力破解人才短缺等硬约束,助推互联网金融在这些地区摆脱路径依赖的锁定,实现潜在比较优势。基于中国大陆335个地级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支持了本文的观点。实证研究显示,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在传统金融欠发达地区发展更缓慢,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另一方面,政府干预在这些地区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表现出显著的推动作用。文章发现,即使对制度环境、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经济增长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空间相依性等重要因素加以控制,实证结论仍保持稳健。此外,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各分业务指数进行回归,本文发现,相较于综合发展指数,互联网投资发展指数对传统金融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助推作用更为敏感。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当缺乏传统金融的有力支撑时,互联网金融“弯道超车”离不开“有为政府”的助推。地方政府可以瞄准金融人才短缺等硬约束实施有效产业政策,对互联网金融产业进行扶持,以促进潜在比较优势向现实比较优势转化。然而,政府干预是一把“双刃剑”——政府干预可以助推互联网金融在起步阶段的发展,但长期而言将损害制度环境质量,不利于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有形之手”的干预不宜常态化,而应把握退出时机,让政府回归到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之底线的本位,最终须倚重市场的力量来保障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