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羌塘地区藏野驴的种群调查及行为初探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sunshine20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野驴(Equus kiang)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野驴,大部分生活在青藏高原,被认为是世界上研究最少的有蹄类。本文对藏野驴的种群密度、日节律与活动时间分配、警戒行为的集群效应与同步性、群体决策行为等进行了调查研究。2018年6-7月和2020年7月,我们在西藏羌塘地区利用截线法对藏野驴进行了种群密度调查,利用Distance软件估算了藏野驴的种群密度。结果显示,2018年羌塘地区的藏野驴密度为0.43±0.11头/km2,2020年羌塘地区的藏野驴密度为0.48±0.10头/km2,均低于2005年的调查结果(0.82±0.20头/km2)。动物的日节律与活动时间分配是对环境的适应,并受到光照、温度、捕食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焦点取样法,对藏野驴的日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食行为是藏野驴昼间最主要的行为,占活动总时间的77.59±1.48%,其次是移动行为(10.09±0.93%)、警戒行为(9.29±0.81%)和其他行为(2.87±0.38%);在夏季,藏野驴一天中存在三个采食高峰期,两个移动高峰期和一个警戒高峰期。警戒行为是动物最主要的反捕食策略,在群居动物中,个体的警戒时长随着集群规模的增加而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为集群效应。我们通过混合线性模型,证实了藏野驴群体中存在集群效应。同时,我们还探究了藏野驴的警戒模式。通过比较集体警戒水平的预期值和实际观测值(Student’s t test for paired samples:t42=-3.711,P=0.001),证明藏野驴个体更频繁地同时扫描环境;通过比较个体之间行为相关系数的预期值和实际观测值(Wilcoxon test:N=287,Z=-5.853,P<0.001),证明个体间的行为呈正相关。结果证明,藏野驴更倾向于同步警戒。为了从群居生活中收益,动物个体常常需要调节自身的活动,与其他个体的行为达成一致,这样的过程被称为群体决策。我们对藏野驴的群体决策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藏野驴由移动转向警戒的决策参与比例(91.20±3.58%)明显高于采食转向移动(65.27±3.63%)和警戒转向移动(75.75%±3.82%)。我们使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了群体规模对群体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大小与参与决策的个体比例呈负相关(Spearman’s correlation:r=-0.681,P<0.001)。在对响应时间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藏野驴跟随者加入群体决策的概率取决于已加入群体决策的个体数量。我们对藏野驴的种群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其昼间活动节律及活动时间分配,证实藏野驴存在集群效应,并且采用同步警戒的策略。除此之外,我们还对藏野驴群体决策的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究。对藏野驴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藏野驴如何适应高原的严苛环境,也为该物种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双水杨酸酯是由2个水杨酸分子形成的酯类化合物,具有抗炎特性。临床实验证明双水杨酸酯对改善代谢紊乱具有有益作用,但是双水杨酸酯调控、改善机体代谢过程的机理不清。AMPK是新陈代谢和线粒体稳态的守护者,能够在细胞水平上监测能量平衡。能量平衡在人类疾病(如T2D,癌症和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核心作用。本论文旨在研究双水杨酸酯与AMPK通路激活的关系,探讨其在治疗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我们使用C5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在地球物质和能量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挑战者”号(1872-1876)的第一次全球性科学考察以及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ODP)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的持续实施,已证明深海及海底沉积物环境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在驱动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机器学习技术,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在很多实际应用场景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传统机器学习在训练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满足以下特性:训练数据量大、数据分布恒定和样本标记充分。然而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情况:训练数据量少、数据分布变化和样本标记不完全。这些场景导致机器学习模型训练和应用过程中缺乏足够有效的监督信息(Supervision),给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些场景可以被
学位
电子具有两种属性:电荷属性和自旋属性。我们已经看到其电荷属性的广泛应用,世界因其而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得以收益。自旋电子学的关注点在于电子的自旋属性,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自旋电子学的新星——磁性斯格明子是一种具有拓扑稳定性的自旋结构。2006年,Bogdanov预言,在FeGe和MnSi中可能存在磁性斯格明子自旋结构,而2009年,德国科学家Pfleiderer首次于实验中观
利用高度限域的纳米空间对分子及其聚合物的特性进行探测能够获取重要的分子构效关系及其结构信息。固态纳米孔通过记录被分析物穿过孔道时引起的离子流变化已经实现了对单分子、单颗粒和单细胞的传感。由于等离子体共振产生的增强表面电磁场能够产生拉曼增强活性,因此将等离子体共振与纳米孔相结合,构建小尺寸且可控的等离子体纳米孔,能够在实现检测离子电流的同时可得到分析物的光谱信号,有望实现单分子的光谱检测。本论文利用
学位
晚白垩世是阿拉伯板块地质历史中重要的时期之一,发生了影响该地区的重大构造事件,如Turonian期-Maastrichtian期出现新特提斯洋闭合、发育蛇绿岩杂岩体,出露于现今扎格罗斯推覆带内不同区域。以蛇绿岩仰冲为代表的一系列构造活动给阿拉伯板块北缘带来了重要的沉积环境改变,沉积地层从晚白垩世Gurpi组海相碳酸盐岩逐渐过渡到古新世早期Amiran组陆相碎屑岩沉积,而前人通过沉积微相方法限定蛇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