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因素,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生态环境需水是保护和维持水环境功能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辽河流域一直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量分配不均衡以及河流污染严重等问题,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所以,开展吉林省境内东辽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依托于《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河流主题—辽河流域水体污染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于工程示范项目》,开展对吉林省东辽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与分析。本文探讨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理论与技术方法,剖析其特点,总结生态环境需水的分类。结合研究区的地理特点和生态系统类型,确定其生态需水量是由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和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组成的。其中,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包括河道基础生态流量、河流自净需水量、输沙需水量、蒸发需水量和渗漏需水量。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包括湖泊生态环境需水量、植被生态环境需水量和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对各项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计算。采用Tennant法和最枯月流量等方法计算了东辽河、招苏台河和条子河的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得到结果分别为2.416×10~8m~3、0.12×10~8m~3、0.026×10~8m~3。采用最小水位法计算了研究区内二龙山、上山台和下山台水库的最小生态需水量,分别为2.75×10~8m~3、0.03×10~8m~3和0.07×10~8m~3。运用ArcGIS软件解译了研究区2000年和2008年的卫星遥感影像图,得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提取各植被的覆盖面积。采用面积定额法,潜水蒸发法等核算出植被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出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65.53×10~8m~3和62.06×10~8m~3。汇总河道内外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区2000年和2008年生态环境需水总量分别为68.09×10~8m~3和64.62×10~8m~3。划分并计算了河岸两旁1km和2km缓冲区的生态环境需水量,2000年和2008年1km和2km生态环境需水总量分别为14.47×10~8m~3、22.89×10~8m~3和12.39×10~8m~3和19.10×10~8m~3。8年间,水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使生态环境需水量呈减少趋势。综合研究区生态需水的计算结果,与河流径流量和区域水资源量进行水量平衡分析,得出东辽河是研究区内缺水最严重的河流,缺水量为0.183×10~8m~3,其中泉太水文站连续十年都表现为生态缺水。2000年是枯水年,研究区整体表现为生态缺水,缺水量为7.84×10~8m~3,2008年是丰水年,流域生态需水量得到满足。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各地类的面积变化对生态环境需水量变化的贡献率表明,水田的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影响最大,草地最小,水田的大量减少可有效缓解生态缺水的现状。水田和草地的变化对需水量变化起正效应,旱田和林地起负效应。研究结果为吉林省东辽河流域合理配置水资源量和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