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质晶体的化学键、晶体结构与力学性质研究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R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从化学键合的观点出发建立了硬质晶体的宏观力学性质——硬度和强度与晶体的微观结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二是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在轻元素与贵金属及轻元素化合物中预测了几种新型亚稳材料,尤其是超硬材料。将晶体的宏观力学性质与微观结构参数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发展定量预测晶体宏观力学性质的理论方法,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从物理本质上理解相应的宏观性质。将硬度的半经验公式与化学键的布居数离子性标度相结合,使完全采用第一性原理可计算的参数来预测硬度成为可能。在我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富硼化合物和纤锌矿结构中布居数Pc的取值方法和影响化学键离子性的内在因素,预测了B6O、B13C2、新型亚稳材料BC2N、纤锌矿半导体、B6N、B6P和B6As等复杂晶体的理论硬度,其中B6O、B13C2、BC2N和纤锌矿半导体的理论硬度与实验硬度相当吻合。对于过渡金属碳化物与氮化物而言,硬度的半经验公式并不适用。通过深入探究该类晶体与金刚石、c-BN等共价晶体化学键性质的差异,发现了影响晶体硬度的另外两个因素:化学键中很小的金属性成分使硬度急剧下降的负面影响,以及参与杂化的d价电子使硬度增大的正面影响。经修正后,得到了对高共价性晶体普适的硬度表达式。纳米超晶格的硬度异常增高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将上述硬度模型拓展到处理超晶格的硬度问题,是不断完善该硬度模型的一个新目标。将影响超晶格中带隙宽度的量子限域效应引入到超晶格的硬度计算当中,导出了描述超晶格硬度的半经验模型。该模型认为:量子限域效应的存在使超晶格体系的硬度在小调制周期时得到大幅提升。强度是晶体力学性能的又一个重要指标。强度与硬度都由化学键的键强所决定。本论文首先将化学键的键强定义为化学键抵抗轴向拉伸变形所能承受的极限拉力,通过引入有效成键电子数这一新概念,建立起了化学键键强与键长及有效成键电子数的定量关系。该模型可以描述纯共价化学键、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的键强,并且可用于估算某些晶体材料沿特定方向的抗拉强度。与共价晶体内聚能及离子晶体晶格能比较后发现该模型给出的键强与内聚能、晶格能有相同的趋势。以5种结构的C3N4为初始结构,我们构建了5种可能的B4C3相。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得到了各B4C3相的平衡晶格常数、内聚能以及电子性质,采用硬度的半经验公式预测了4种半导体性B4C3相的理论硬度,其中,c-B4C3与cs-B4C3具有与c-BN可比的高硬度。为了确定前人实验合成的OsC的晶体结构,我们构建了7种可能的OsC结构。通过总能量计算、稳定性判断、X射线衍射模拟结果分析及硬度计算,我们认为实验中合成的OsC应具有NiAs结构而不是WC结构。
其他文献
对氨基苯酚( PAP)是一种重要有机合成中间体,被广泛应用于医药、染料、橡胶、照相等领域。本文针对以硝基苯为原料催化加氢合成对氨基苯酚工艺中存在的使用硫酸溶液等问题,通过
光敏聚合物由于在智能响应系统及光学器件中的潜在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已经开发了多种光敏材料包括染料掺杂聚合物和各种共价合成的光敏高分子。然而,掺杂聚合物由于
椭圆抛物线均可用“点差法”求出中点的坐标,再利用中点在其内部建立不等式,解决点线对称问题.但是双曲线的弦的中点不一定在双曲线的内部,因此鲜有文章予以解读.笔者通过一
采用行为学方法,对体长2-7 cm、体质量2-30 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实验室水槽中自然光照下的行为特性进行观察,分别记录了刺参在水槽中无礁(对照组)和有礁区域的分布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会议
文章第一作者有幸参加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新热带植物志》(Flora Neotropica)中番荔枝科研究的子课题.该文报告的是作者对番荔枝科杜氏木属(Duguetia St.Hilaire)中
超高设计是曲线路段安全设计的重要环节。超高渐变率作为超高设计的重要组成因素,直接影响超高设计的优劣。通过对《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关于超高设计部分规定
随着现代交通车流量的不断加大,为了节约资源,优化土地利用,高速公路拓宽施工案例越来越多,其中多数路段需进行填方路基拓宽作业,由于新旧路基填料、压实度等差异性,传统工艺
近年来,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及对能源效率的深入认识,柴油中的芳烃加氢研究受到极大关注。贵金属催化剂由于有较高的加氢活性而成为研究的热点,但贵金属对硫极其敏感,提高
植物是如何感觉低氧水平,从而采取"自救"措施从洪灾中存活下来的?这种分子机制是否可调控?最新研究发现,植物的这种耐洪能力分子机制是可以调控的。这个发现可能会使科学家们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