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股票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筹集社会资金、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场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规模的迅速增长和经济功能的日益完善,股票市场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因素。在中国股票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中国股市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股票市场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研究的热点领域。 从金融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并分析中国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的典型事实,对于促进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促进对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将金融计量经济学方法作为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建模方法论以及对相关金融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造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包括经济模型和统计模型,来对中国股价行为进行实证研究。 论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股票市场价格和收益率研究,第二部分是中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过程研究,第三部分是收益率与波动的“周内效应”研究,第四部分是交易量与收益率的动态关系研究。 在第一部分中,本文首先简要评论了传统和现代的证券投资理论。大部分的金融研究关注的是资产的收益率而非其价格,考虑到复合收益率(也称为对数收益率)比简单收益率有更好的统计特征,本文采用对数收益率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中国股市(包括大盘和个股)收益率的经验性质。本部分的最后通过对中国股市的自相关分析与方差比检验来考察股市的有效性,结果发现中国股市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市场有效。 第二部分对中国股市的波动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回顾了现代金融理论,可知波动遍及现代金融理论的每一方面。接着分析了波动的典型特征,如波动聚集性、杠杆效应等。在 GARCH模型的框架内,本文研究了中国股市收益率与市场波动(风险)之间的关系、波动的杠杠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果发现:(1)收益率与市场风险存在正的联系;(2)沪市与深市的股价波动都存在杠杆效应;(3)两个市场之间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 第三部分研究的是沪深股市的“周内效应”,周内效应指股市的日收益率在一周内的五个交易日之间存在显著差别。在分析中国股市周内效应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之后,本文利用修正的GARCH模型对周内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收益率只呈现负的周四效应,波动只呈现负的周二效应。文章还提出了从市场风险与交易成本两个角度去解释周内效应存在的观点。 第四部分研究了交易量与收益率的动态关系。首先是交易量与股价变动之间的关系,发现上海与深圳的收益率与交易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的同期相关关系,这与国外市场的实证结果一致。在Granger因果检验的框架内,本文发现两市的收益率与交易量均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为了检验流入市场的信息有助于解释收益率的波动这个假说,利用交易量作为市场信息的代理变量,结果发现,中国股市的交易量对于收益率波动具有良好的解释作用。 文章最后在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规范发展我国股市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并指出了本文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