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在更大程度和更深层次上彼此依赖、相互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在促进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备受国内外许多学者青睐。对于我国来说,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较为迅猛的发展,根据《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可知,截至2012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878亿美元,并且有近1.6万家境内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近2.2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我国跨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必然会面临许多跨国经营战略决策。其中海外子公司所有权战略是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重要战略决策之一,所有权模式选择的合适与否会直接影响跨国企业的海外经营绩效。跨国企业不管是与东道国本地企业合作建立合资企业还是选择自己全资经营,两种不同的所有权模式决定了跨国企业资源投入水平、技术转移程度、风险预测程度以及对其海外子公司控制程度的不同,可能会直接影响我国跨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成功与否。主要的有关跨国公司所有权模式选择的理论有:资源基础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其中,交易成本理论是最为成熟,被应用最多次的,本文就是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来研究制度距离对跨国公司所有权模式的影响。我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不是在本国国内,而是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海外市场,因此国家之间的差距或距离(cross-national distance)是我国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时所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制度距离则是其中研究的一个热点,不同国家在制度环境上的差异性便形成了制度距离,制度距离会对跨国企业战略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母国与东道国之间在制度上的差异越大,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环境和制度的陌生感就会越大,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程度也会随之增大,这样就会造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增加海外经营成本,最终影响跨国企业进入东道国市场时所有权模式的选择。同时,国际经验、东道国经验也会对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所有权模式选择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那么,制度距离影响我国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所有权战略的机制是什么?国际经验、东道国经验的作用机制又体现在哪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又有着怎样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基于Scott关于制度距离的分类,把制度距离分为规则距离、规范距离、认知距离,但因为规范距离和认知性距离有相似性,因此本文中把两个合并成一个,即本文主要研究规则距离和规范距离。并选取2010年国家政治风险指数、2010年全球治理指标和2010年经济自由度指数中的10个分类制度距离指标来衡量规则距离和规范距离。因为企业学习经验也会对跨国公司所有权战略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加入两个新的解释变量:国际经验和东道国经验。利用2001年-2010年我国企业在海外建立的80个海外子公司所有权模式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建立Logit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方程进行了回归分析,深入研究制度距离对我国企业海外子公司所有权模式选择的影响。通过回归结果发现,当所投资的东道国与我国之间规范性制度距离较大时,我国跨国公司更偏向于建立国际合资子公司;当我国跨国公司拥有较多国际经验和东道国经验时,我国企业则倾向于选择建立全资子公司,这两个与我们的假设是一致的。但当所投资的东道国与我国之间的规则性制度距离较大时,我国跨国公司母公司则会倾向于建立全资子公司,这与我们的研究假设是相反的。单个维度中法律制度距离与所有权模式呈现显著负向关系,即我国与东道国之间在法律制度上的差异越大,我国企业更倾向于建立国际合资企业;宗教信仰距离对所有权模式呈现显著正向作用,说明我国与东道国在宗教信仰上的差异越大,我国企业更偏向于建立国际合资子公司。最后,本文提出了对于我国海外子公司所有权战略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