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质与雕塑是不可分割,在不同社会背景下雕塑语言对材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现代雕塑的发展,拓展了对材质的探究,而观念艺术的发生,使雕塑材质赋予的意义更多元化,到了当代雕塑,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使材质的运用和探索与雕塑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对现代雕塑材质的研究,时间不很长,中国雕塑家尝试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西方雕塑家几百年来对雕塑艺术观念的转变,在受到西方各个艺术流派的影响和演变中,逐渐将其本土化,并大胆的尝试与创新,中国当代雕塑家希望从西方现代艺术形式的移植中吸取精华,来丰富自身艺术文化语言,从中得到蜕变。在隋建国,展望,徐冰等一批杰出的艺术家的探索中,中国当代雕塑材料语言的研究迎来了春天,展望的《假山石》,用现代材料表达出传统的园林景观,此时的假山石是真的假石,是人们制造的假;徐冰的《天书》,用其形式告诉我们,在中国古籍中,即使这属于我们的语言,我们也可能看不懂,大多数的雕塑家已经习惯了西方的雕塑材料语言,对传统材质的运用和深入研究越来越少,以至于传统雕塑材质渐渐的退出了当代雕塑语言的行列。本论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教思想观点出发,融入民俗、社会观念,以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作为依据。对中国传统雕塑材料常见的泥雕、青铜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分析中国古代为什么要选取这几种材料作为雕塑创作形式的载体,赋予了他们怎样的社会地位。它们的选取究竟是中国文化的偶然性还是必然性,为什么在同时代其他地域没有发生这样现象等等。了解传统材料在传统雕塑中不仅是载体,还有其自身的语言、社会地位。在我的论文中,首先对中国传统雕塑的青铜材料进行分析,它是权力的象征、阶级的定位,不管是器型的铸造、还是纹饰的选取,都要符合统治阶级的意愿。其次,石材的广泛运用是将道德加以规范,让社会更具秩序化。再次,泥塑的产生是将人形加以雕琢,达到理想化的人。最后,对木雕的看法主要是界定在文人墨客中,因为在他们眼中只有中流砥柱才是国家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