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定市是农业大市,粮食作物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用于农业生产的水资源包括直接利用的雨水资源和通过灌溉补充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目前,保定市对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雨水资源尚未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雨水资源的利用工程技术措施尚不完备,这种情况造成了雨水资源的浪费。显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即尽可能多的把天然降水转化为可被作物利用的土壤水,减少作物对现有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需求,对于缓解保定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水环境与生态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利用1956~2000年保定市的长系列降雨资料,对保定市降水量进行了频率分析、年内变化分析和多年变化分析,明确了保定市降水量年内、年际间的变化情况:保定市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9月)占年降水量的81%。保定市降水量年际间变化大,丰水年和枯水年交替发生,70年代以前以丰水年段为主;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降水量丰枯交替频繁,总的接近于枯水年段;80年代后期至今以枯水年段为主。这种降水分布规律对农业生产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利用保定市1949~2000年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与产量统计资料,在分析了历年种植结构变化、单产变化的基础上,明确了历年粮食总产变化情况,计算了历年粮食生产的总需水量及其变化;根据农作物的雨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历年用于粮食生产的有效降水量;得出了保定市农业用水量从90年代中后期大幅度增加而有效降雨量的明显减小,是造成保定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并进一步分析了保定平原区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在不同水文年、不同生育期的降水量,需水量,缺水量状况。通过对典型年实测资料的分析,较深入研究了不同作物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提出了根据缺水量等级决定的雨水资源利用方案的技术思路,因地制宜的提出了平原区以覆盖抑制蒸发利用和雨水富集叠加利用为主的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措施,保定山区以就地拦蓄入渗利用利雨水富集叠加利用为主的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