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在古代被称为西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空间上,新疆地区以天山为界,南部为南疆,北部为北疆。2018年暑期,笔者跟随导师江东教授率领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南疆非遗舞蹈传承现状学术考察团对南疆部分地区非遗舞蹈进行学术考察,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切身感受,让笔者对南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现状以及其代表性舞蹈在非遗保护状态下的生存现状,都有了详尽的了解与掌握。考察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民族,第一是绿洲农耕文化型的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第二是高原农牧文化型的塔吉克族舞蹈;第三是属于草原游牧文化型的柯尔克孜族舞蹈。通过考察,我们近距离地看到南疆非遗传统舞蹈的魅力,同时也发现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政策落实不足,资金短缺以及当地群众的保护和参与意识不高等。从而提出南疆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与保护应注重源头保护,也可以是进校园、进社区,还可以是以舞台创新的方式,从而为南疆地区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和保护贡献绵薄之力。非遗保护是一项基本的文化国策,研究南疆传统舞蹈,实质上是研究该地区不同民族文化艺术如何借助国家行之有效的非遗保护政策得到保护和传承,使得该民族舞蹈文化健康有序的得到发展。通过调研,笔者实地考察了南疆部分传统舞蹈在本地所呈现出的艺术形态和风格特征,对南疆部分舞蹈借非遗保护与传承政策而获得的成果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心得。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也看到了南疆在非遗保护事业方面的成绩。非遗传统舞蹈几乎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我们也相信南疆非遗传统舞蹈的前景是乐观、积极的。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只有在保护工作过程中立足我国非遗保护的政策环境,对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不断地作出思考与调整,才能不断推动非遗事业的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