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具备电影工业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主流电影,每个国家的主流电影又都在各自独特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氛围中形成自己不同与它国的特点。中国的主流电影萌发于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是它的雏形,十七年电影是其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主流电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内涵:叙述内容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内在要求,具有正面社会意义,体现一定时期内社会主导文化特征。此后各个时期,主流电影的具体形态虽有变化,但其核心内涵并没改变。 金鸡奖诞生于1981年,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为了奖励优秀影片而颁发的一年一度的电影奖,由著名的电影艺术家、评论家等组成评委会,以艺术性、专业性为立奖特色。虽然以强调电影艺术性著称,但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在金鸡奖“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评选标准中思想性是处于首要地位的,这决定了金鸡奖获奖作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性。正因为如此,可以肯定的是每年作为金鸡奖最重头的奖项评选出的最佳故事片都是在主流意识形态范围内的某种表述,可以无可厚非地被划入主流电影的范畴。与此同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其不可忽视的艺术发展轨迹,金鸡奖最佳故事片作为国内唯一一个专业艺术奖的年度评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透过历届最佳故事片既可管窥主流电影的发展轨迹,亦可从中发现两者之间或推动或依附的微妙关系。 金鸡奖与主流电影的特殊关系为我们考察主流电影提供了一个绝佳视角,本文正是拟从二十五届金鸡奖评选出来的最佳故事片管窥主流电影的嬗变。根据社会语境的变迁以及在其影响下最佳故事片呈现出的阶段特征,本文将1981年以来的主流电影划分为三个阶段:艺术化的主流电影(20世纪80年代)、挣扎于艺术性和商业性中的主旋律电影(20世纪90年代)、多元形态的主流电影(新世纪初)。通过对各个时期获奖影片的分析,阐明各个阶段主流电影在题材内容、主题表达、修辞手法以及风格样式上的特点,以便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分别勾勒出主流电影的发展轨迹,并于金鸡奖与主流电影发展的共同命运中透视二者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