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先《宝剑记》中林冲形象研究——与施耐庵《水浒传》比较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tao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剑记》是明代中期和《浣纱记》、《鸣凤记》并列的“三大传奇”之一,由李开先所作,曾经在明代引起了巨大反响,历代研究者研究这部作品也比较多,但大都是立足于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人民自我意识觉醒这一观点,对《宝剑记》中的林冲这一重点形象研究较少,对《宝剑记》与《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比较也是一个空白。  本文先是仔细找出《水浒传》与《宝剑记》中的两个林冲形象的具体不同点,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在性格上,《水浒传》中的林冲是逆来顺受,面对权势的迫害忍气吞声,而《宝剑记》中的林冲是主动进攻,面对奸佞当朝的情况主动上疏弹劾奸臣;在行为上,《水浒传》中的林冲展现的是报家仇,是草莽英雄的急躁,而《宝剑记》中的林冲是忠国君,促使他行动的不再是“家仇”而是“国难”,所以《宝剑记》中的林冲展现的是儒将的忧国忧民;在结局上,《水浒传》中的林冲最后家破人亡,郁郁而终,而《宝剑记》中的林冲最后是手刃仇人、报仇雪恨、加官进爵、封妻荫子。  在对两部作品中的林冲形象做过细致对比之后,本文再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作家生平思想、文学体裁的差异三个方面出发,细致总结了林冲这一形象从《水浒传》到《宝剑记》发生转变的原因。  在探寻原因的过程中,逐渐理清了《宝剑记》中林冲这一形象存在的意义,并且对清代以后《宝剑记》衰微的原因也做了简单探讨。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  比较法:对《水浒传》、《宝剑记》两个文本精读细读,找出二者差别,进行列举和归纳总结。  联系法:在精读文本基础上,联系明代中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思潮,思考出现林冲这一形象的深层次原因,并对其进行探讨。  另外,从作家与作品的关系这一角度出发,研究作家生平经历与作品中一些细节的联系,试图找出作品中与现实相联系的地方,进而对作品的现实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
其他文献
以前有关《外传》的论文,或从思想、或从经学等单一角度进行研究,我这篇论文想对《外传》作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以弥补这一缺憾。这篇论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内
针对谐振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信号呈现的非正弦特征,基于瞬时功率理论来挖掘细微故障特征,并展现能量在线路上的传递过程.讨论了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暂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