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台湾土地与劳动力成本的上扬,台湾厂商逐渐将仰赖劳动力生产的活动移往大陆。而“台湾-大陆-第三地”是目前两岸常用的投资营运模式,即:台湾厂商在争取到国外订单之后,将生产活动交由大陆所设工厂生产后,直接运交海外客户的营运模式;此一模式可以充分运用大陆地区的廉价劳动力与充沛的天然资源,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台商能否能藉由“台湾一大陆一第三地”的投资营运模式据以掌握厂商的整体经营绩效之构成;并进一步探讨两岸贸易的现况,找出有利于两岸的发展模式,以达到双赢的境界。本研究分析了台湾上市及上柜电子公司的相关投资营运指标与公司绩效的联系。选样并收集台湾109家电子信息硬件厂商过去五年(1998—2002年)的营运资料,根据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理论,建构影响绩效因素的主要来源指标,以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与SPSS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参数检验和二次曲线估计,分析其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
实证结果显示:大陆生产比重、销管协调程度、大陆投资比重与公司绩效呈现显着的负相关;营运效能、制造设备汰换程度、大陆投资损益与公司绩效呈现显着的正相关;(t+1)期研发投入程度呈现二次曲线的倒U型关系;企业规模愈大与公司绩效关系更加明显。随着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少原本从事外销的台商亦开始着眼于内销市场,逐渐转型,许多厂商由大陆子公司自行接单、自行销售,因此大陆市场的开拓在现阶段渐渐成为台商的获利主要来源。根据此一实证结果,本研究建议高科技事业厂商在追求比较优势的同时,除了建构不可模仿性的竞争优势外;同时,须配合地主国的经营环境与所处产业的需要,检视自身拥有的核心资源之优势与劣势,以抓住在该产业致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