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场气田须二气藏岩性致密,孔隙度极低,属于典型的特低孔渗储层。该气藏位于川西坳陷,经历了从印支期到喜山期多起构造运动,褶皱、断层发育复杂,裂缝发育程度较高且非均质性较强,裂缝的发育极大的改善了储层的储渗能力。因此,进行天然裂缝有效性分析和评价,对于寻找有利储层和制定开发方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勘探开发实际和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天然裂缝发育特征、裂缝形成期次进行了总结。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天然裂缝有效程度进行了讨论。动态上使用试井和生产动态数据对裂缝系统的有效程度进行了解释,静态上对成像测井裂缝张开度进行了校正,并分别使用成像测井解释结果和三维CT解释结果对常规测井解释裂缝的张开度和渗透率进行了校正。通过分析野外、取芯和测井资料,认为研究区裂缝发育规模主要受到了岩性、构造变形、岩层厚度、埋深、区域应力状态的影响,其中断裂带对裂缝发育规模的影响尤为明显。论文通过实验分析和成像测井分析相结合,对研究区裂缝张开程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裂缝的缝面特征、方向、倾角、地层压力、埋深、现今应力状态都是影响裂缝张开程度的因素。本文基于裂缝发育规模和裂缝张开程度建立了研究区单井和区域裂缝系统的有效性的定量评价方法和指标,并根据生产实际建立了分类评价标准。单井裂缝主要利用校正后了常规测井裂缝参数解释结果,建立裂缝有效性定量评价指标和裂缝频数、裂缝张开度的函数关系,对裂缝有效性进行定量评价。区域裂缝有效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建立基于古应力场模拟的裂缝发育规模预测和基于现今应力场模拟的裂缝张开度预测与区域裂缝系统有效性的函数关系,建立区域裂缝系统有效性定量评价指标。结合生产测试资料和动态裂缝参数解释成果对单井裂缝有效性评价指标和区域裂缝有效性评价指标进行了验证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指标与实际生产具有较好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