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交界处腺癌基因组变异及单细胞转录组改变分析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74042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交界处腺癌(简称贲门腺癌,ACGEJ)是发生在胃及食管交界处的恶性肿瘤。在过去的五十年中,贲门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显著上升,且相较于西方国家,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和中国是贲门腺癌的高发区。基因组的改变和转录组的异常是影响肿瘤发生机制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不断更新的新一代测序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分析和挖掘各类型肿瘤样本多组学数据的工具,但在对贲门腺癌的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上还有一定的空白,缺乏对贲门腺癌肿瘤细胞及肿瘤微环境中基质细胞的特征及功能的描述。因此,运用多种方法系统地探究贲门腺癌的基因组改变和转录组异常,是阐明贲门腺癌肿瘤发生机制及预后改善相关分子机制的关键。我们首先采用多细胞测序技术,对124例贲门腺癌患者的肿瘤样本及配对的正常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多细胞转录组测序,并将该中国人群的贲门腺癌队列数据与TCGA数据库中的105例贲门腺癌样本进行比较分析。我们从患者的临床相关特征、肿瘤突变负荷、全基因组显著突变及拷贝数改变的驱动基因和基因信号通路等多个维度和水平上进行基因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群贲门腺癌患者和TCGA患者具有大体上相似的基因组改变,但在CDKN2A和KRAS等显著突变基因、拷贝数变异驱动基因CCNE1和BCL2L1以及MARK通路、同源重组通路和染色质组蛋白修饰相关等通路的激活频率上有显著差异。尽管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在多细胞层面鉴定出了贲门腺癌的分子特征,但是二代测序得到的肿瘤基因组变异本身还不足以充分阐明贲门腺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因此,我们又对39例贲门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以及2例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在单细胞层面探究贲门腺癌的肿瘤细胞以及肿瘤微环境特征。我们共获得了85,160个单细胞的转录组数据,包括23,715个CD45-细胞和56,865个CD45+细胞。分析结果说明,贲门腺癌的恶性上皮细胞共有9种关键的共表达模式(program),其中Growth program与Digestion program这两种共表达模式可能与贲门胃正常上皮细胞的特征及功能相关。此外,我们还对肿瘤微环境中的T细胞、B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行了进一步分型,得到了7种CD8+T细胞亚型、6种CD4+T细胞亚型、6种B细胞亚型和3大类成纤维细胞,并用耗竭性特征分数和Treg特征分数对T细胞进行了表征。最后,我们探究了贲门腺癌上皮细胞的IFI44表达水平与上皮共表达模式及微环境细胞的关联。结果显示,预后更佳的IFI44高表达的患者不仅具有更加活化的Growth program与Digestion program,并且具有显著更低的CD8+T细胞Exhaustion score和CD4+T细胞Treg score。此外正常黏膜成纤维细胞(NMF)也在该组患者中富集,提示了上皮细胞IFI44高表达患者中存在相对积极的、活化的免疫微环境。综上所述,本研究进一步补充了贲门腺癌多细胞测序分析的空白,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首次描述并加深了我们对贲门腺癌肿瘤微环境的认识,并对贲门腺癌患者的预后生物标志物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背景肺癌的5年生存率低于20%,是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耐药是临床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肺癌的标准治疗手段之一。顺铂在肺癌的临床化疗与综合治疗的铂类抗癌药物中居领先地位,因此,探讨顺铂耐药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对提高肺癌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肺癌对顺铂耐药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报道较多的是肿瘤干细胞假说,肿瘤细胞干性增强可能是导致治疗失败和复发的潜在机制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干细
第一部分低频NOTCH3基因变异与脑小血管病相关性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既往研究多认为NOTCH3基因上具有一定特点(可导致表皮生长因子样重复序列中半胱氨酸残基数目改变)的变异方可导致遗传性脑小血管病CADASIL。但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及基于西方人群的一些研究,均提示NOTCH3上其他低频变异可能也与脑小血管病相关,NOTCH3低频变异在脑小血管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目前对NOTCH3基因低频变异在
第一部分:超广角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测临床前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目的:运用超广角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研究临床前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CDR)的视网膜微血管改变。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30名无临床视网膜体征的糖尿病患者共55只眼。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五眼位12 mm×12 mm OCTA扫描(1个中心注视眼位和4个周边注视眼位)以构成超广角OCTA拼图。在超广角图像中,中央区对
目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使艾滋病相关死亡显著减少,但长期治疗伴随的代谢异常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血脂代谢异常相关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分析及血脂代谢动态变化的研究数据多数来自欧洲,国内研究数量少、规模小、随访时间短、局限于地区分析,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分析我国接受抗逆转录病
研究目的围绕人乳头瘤病毒(HPV)预防性疫苗应用研究的不同阶段,首先从个体接种获益的角度,探讨HPV疫苗对高危型(致癌型)HPV阳性女性未感染型别及清除后再感染型别的保护效力,以及疫苗型别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持久性;其后从公共卫生获益的角度,探索HPV疫苗免疫规划背景下,自然分娩中的产科不良结局是否由于宫颈癌前病变及治疗的降低而改善;最后从中国推广应用的角度,在HPV疫苗于中国大陆话题热度增高的新形势
配子杀手是自私基因中的一类。这类自私基因通过杀死不携带它们的配子使遗传分离比例偏离孟德尔分离比。配子杀手在动物、植物、真菌中造成杂交不育现象,被认为是物种形成的驱动力之一。尽管已经在许多物种中发现了配子杀手,但对其作用机制仍知之甚少。在已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我们在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的野生分离株CBS5557中发现两个配子杀手基因,并命名为cw9和cw27。cw
第一部分3D生物打印模拟骨髓微环境的探索目的三维(3D)骨髓微环境在调节人脐带血来源的CD34+细胞(hCB-CD34+)的迁移,增殖和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泛的体外和体内研究旨在概述骨髓(BM)生态位的主要成分。然而,体外模型由于缺乏异质性和复杂结构而受到限制。本研究中,我们探索同轴挤出的的壳-核管状支架和挤出式打印的载有细胞的网状支架,以在体外模拟造血生态位。方法与常规2D共培养体系相比
第一部分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研究目的: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稳定型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尚缺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
1.目的:总结并分析通过右侧腋中线直切口经右房三尖瓣途径外科手术治疗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结果,并通过回顾性配对分析,探讨和传统的正中切口经肺动脉途径的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临床结果和随访患者亲属满意度的差异,评价该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及效果,以期改善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预后。2.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期间,32例诊断双动脉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并行手术治疗的
背景和目的:可变多聚腺苷酸化(AP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转录后加工机制。APA通过选择不同的多聚腺苷酸化位点从而产生不同的3’末端。APA的异常调控与许多疾病有关,其中包括肿瘤。已有多项研究表明肿瘤中存在广泛的3’UTR缩短,但是许多癌种中APA的全景图还未被充分地研究,并且这些3’UTR缩短基因的功能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绘制食管鳞癌中的APA全景图,寻找受APA调控的基因,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