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抑郁障碍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鉴别诊疗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尽管双相情感障碍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但抑郁发作仍是该病的核心症状,因此,临床上容易被误诊、漏诊,目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抑郁障碍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脑电功率谱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抑郁障碍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可能存在的脑电生物学鉴别特征,为临床上区别抑郁障碍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提供临床依据,提高抑郁障碍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识别率。方法:研究对象为心境障碍课题组收集的2017年12月-2021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住院部的患者,符合(ICD-10)抑郁障碍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共纳入393人,其中抑郁障碍200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193人,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定抑郁情绪严重程度,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焦虑症状严重程度,并采用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定躁狂程度。本研究记录了16个根据国际10-20系统放置电极的静息态脑电数据。在安静状态下记录大约5分钟的睁眼脑电数据。对脑电数据进行预处理:(1)导入数据;(2)定位电极;(3)剔除无用电极(ECG);(4)采用0.1~70Hz带通滤波器,凹陷滤波48~52Hz;(5)数据分段(EEG数据每2秒1个分段);(6)预览数据,去除坏段;(7)插值坏导;(8)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进行伪迹矫正;(9)以A1、A2电极为参考电极进行重参考。经过预处理后对16个电极点的数据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TT),提取各电极功率谱,结果采用10*log10转换。计算出每个频带δ(0.5-4Hz)、θ(4-8Hz)、α(8-13Hz)、β(13-30Hz)、γ(30-70Hz)的平均功率。收集的资料用SPSS2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抑郁障碍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临床特征:两组在性别、年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及HAMA评分上存在差异(p<0.05)。人口统计学资料表明UPD患者女性多见(t=7.250,p=0.007),年龄较大(t=-2.975,p=0.003),发病年龄也较大(t=-4.558,p=0.001),平均年龄为41.875±19.626岁,发病年龄为36.495±18.631岁,且以首发多见(t=13.053,p=0.000);BPD患者女性多见(t=7.250,p=0.007),年龄较小,发病年龄也较小,平均年龄为36.243±17.577岁,发病年龄为26.288±14.816,且以复发多见。UPD组HAMA评分显著高于BPD,UPD组HAMA评分为14.88±6.379分,BPD为13.561±6.203分。两组在HAMD评分、受教育年限及婚姻上无差异(p>0.05)。2.抑郁障碍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脑电功率谱差异比较:利用FTT后算出每个通道δ、θ、α、β、γ的平均功率。结果显示:(1)两组在δ频段C3电极点(t=1.975,p=0.049)、O2电极点(t=1.999,p=0.046)、FP1电极点(t=2.012,p=0.045)、FP2电极点(t=2.222,p=0.027)、F8电极点(t=2.223,p=0.026)存在差异;(2)两组在θ频段在C3电极点(t=1.948,p=0.048)、FP2电极点(t=2.101,p=0.036)、F8电极点(t=2.409,p=0.016)存在差异;(3)两组在α频段C3电极点(t=2.665,p=0.008)、O1电极点(t=2.500,p=0.013)、O2电极点(t=2.338,p=0.017)、T3电极点(t=2.665,p=0.008)、T5电极点(t=2.467,p=0.014)、FP1电极点(t=2.159,p=0.031)、FP2电极点(t=2.579,p=0.001)、F8电极点(t=3.310,p=0.002)存在差异;(4)两组β、γ频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PD组δ频段的C3、O2、FP1、FP2、F8电极点的绝对功率较UPD高;BPD组θ频段的C3、FP2、F8电极点的绝对功率较UPD高;BPD组α频段的C2、O1、O2、T3、T5、FP1、FP2、F8电极点的绝对功率较UPD高,因此δ、θ、α频段的功率谱差异可能为鉴别抑郁障碍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