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七一冰川气象水文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rui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川表面的能量平衡描述了冰雪消融与气候强迫之间的物理联系。消融模型对于预测积雪覆盖区或冰川区的径流量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还可以用来评估冰冻圈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   本文利用祁连山七一冰川消融区中部2006年6月10日-2006年9月20日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夏季七一冰川近地面的微气象特征和能量平衡进行了初步的估算和分析。考察期间,消融区平均气温为1.1℃,平均风速为2.4m/s。能量平衡估算结果表明:在冰川消融期,净辐射和湍流热通量是能量平衡的主要组成部分,考察期间,净辐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65.5w/m2,14 w/m2和-10.2w/m2。2006年7月31日-8月6日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冰面径流场观测,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对冰川表面的消融进行了模拟,模拟的消融速率和实测的冰面消融数据吻合较好,相关系数达到了0.83。   利用2006年6月13日-9月30日的实测水文数据,对七一冰川的融水径流特征进行了分析。数据分析表明,七一冰川的融水径流日变化特征特别明显,日洪峰流量约为最小流量的9倍。冰川融水径流变化与气温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日均流量与日均气温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0。冰川消融区水文断面控制的裸露山坡面积占的比例越大,连续降雨时间越长,则冰川区融水径流受降水的影响也越大。七一冰川融水径流沿河道向下游运动过程中下渗严重,观测期内冰川下游方向两个相距不到2km的水文断面之间下渗损耗占了近1/3。2006年观测期间内控制流域径流深为618mm,径流模数为64.41 L·S-1·Km-2。
其他文献
干旱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各种农业灾害中,以干旱的影响最大。频繁发生的干旱不仅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
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是装置在TERRA利AQUA两颗卫星上的主要探测仪器。与以前的卫星探测器相比,有全新的特点,而且全
学位
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业的竞争,国家的整体经济竞争力关键取决于其主要产业的竞争力的强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综合国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