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随着陆源污染物排海,海洋环境的污染更加突出,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人类自身健康。本文利用2006年7月和2007年1在南黄海西部调查获得表层海水重金属数据,分析了溶解态Cu、Pb、Zn、Cd、Cr、As,Hg的分布特征和来源影响并计算该海域重金属基线值,取得初步研究结果如下:除青岛近岸与苏北近岸个别站位的Pb与Zn外,南黄海调查海域大部分重金属浓度低于国家一类水标准。调查海域,重金属浓度大体呈现近岸向远岸逐渐降低的趋势。夏季苏北近岸重金属分布呈舌状东北方向延伸。冬季,调查海域南部(34°N以南)重金属浓度整体上比中部和北部的海域略高。与1998、1999年的南黄海调查数据比较,Cu与Cd的平均浓度有所下降,Pb、Zn和Hg的平均浓度有所增加。Cu, Pb, Zn, Cd之间良好的相关性表明了调查海域水体中四种重金属有显著的同源性,具有相似的行为,其来源主要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全海区的各种重金属总体分布与盐度、悬浮物的相关性不显著。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因子一可能代表着不同的燃料燃烧排放过程;因子二跟生物体的排放吸收过程有关;Hg是一个独有的人为输入源。聚类分析结果可初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Cu、Zn组成,表明两种金属的具有相似的来源,与生物过程相关。第二大类是Pb、Cr、As、Cd组成。第三类为Hg,表明Hg与其他重金属来源的不同。利用相对累积总量法确定了目前南黄海表层海水的重金属基线值范围和元素的异常分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