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宅流行的大潮下,大学生群体也“未能幸免”,很多大学生“宅”入宿舍,过起了隐居生活。而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宅”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影响。通过对访谈对象的调查,获取鲜活的一手资料,了解大学生“宅”的基本生活状况,据此分析宅对他们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最终得出大学生“宅”也并不是洪水猛兽,总体上大学生对“宅”认知还是辩证理性的。但不可忽视的是有些同学宅的比较严重,他们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顺利“出宅”。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从社会工作的角度介入“出宅”,以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从“宅”到“非宅”的转变,顺利的融入生活。本文通过对访谈对象的调查和研究,在“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社会工作介入上有以下几点发现与收获。第一,对于大学生宅形成的原因,本文从互联网、学校、个人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通过科学深入的访谈得出了以下三种原因。互联网是导致大学生“宅”最显性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即互联网与“宅”:“无网不宅”;在学校方面,宽松自由的管理以及课余活动难以满足需求为大学生宅提供了“自由的温床”;个人角度来说,自我要求的放松是大学生宅的主观原因和条件。第二,在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方面,笔者着重从五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分析,交往的意愿、交往的对象的选择、交往的途径与方式、交往的能力与内容和异性交往。第三,提出了用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帮助宅群体出“宅”并提高适应能力顺利融入社会。同时分析了宅群体的需求及潜在需求,为社工更有针对性的介入提供了基础,在方法的选择上是以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为主,同时总结出了社会工作介入的三种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适应性发展模式和发展性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