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中中部地区是“八百里秦川”的核心区域,百万年前,远古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氏族社会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类与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密集的聚落社会,使这里成为史前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文化类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有数据表明,在我国已发现超过5000处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在关中地区即有1000余处,而关中中部地区又密集分布着170余处,与关中西部、关中东部的比例大致为1:6:3,考虑到关中中部与东西部之间的面积差距以及数千年来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反复耕作导致的破坏,这样的数量比例已然不低,这些遗址为我们进行相应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对关中中部仰韶文化遗址的全面梳理,发现这些遗址除了时间上的共性外,在分布类型、空间变化、动态发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律可以探索,且特定区域的研究也与整体有着一定的关联,如人地关系等。因此,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梳理遗址资料,提取并分析这些资料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揭示地区性的时空分布规律,探索人地关系等,进而丰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拓宽遗址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区域,加深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之间的联系。除了学术层面的内容之外,还提倡公众能够关注到遗址的价值,从而更好地的保护遗址,发挥遗址的宣传、教育作用,立体地展现原始社会风貌,使我们的学术研究真正的有价值。本文以公开的考古发掘资料为主,在对遗址做全面梳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分布、选址类型、规模形态、发展模式以及形态对比等的研究,在同一的环境尺度下,对该时期的人地关系进行尝试性总结,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部分,对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进行阐述,对研究对象、时空范围进行界定,对相关理论背景的研究内容进行回顾,包括历史地理学的理论、考古地理学的范式以及关中史前环境的研究,并结合关中中部地区的考古遗址发掘情况来阐述本选题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以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对关中中部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归纳,并对分布类型进行了定量化的研究。基于分期的结果,对考古遗址做时间、平面、垂直分布等研究,总结出遗址分布的基本特征,得出早期发展、中期兴盛、晚期衰退的时间特征;得出浐灞地区是遗址分布高密度区域的空间特征;得出阶地是遗址分布的主要地貌类型的垂直特征等。第三部分,从遗址的时空分布内涵入手:从时间分布看量值变化、从平面分布看遗址密度、从垂直分布看重复利用程度。其次对选址类型进行分析,重点对遗址面积与规模进行了探究,最后归纳了关中中部地区遗址的动态发展模式,主要为:连续型、断裂型、跳跃型三种。第四部分,对关中中部地区仰韶文化遗址形态的考察,其中重点选取5处典型遗址进行平面形态、变迁和不同功能区的分析研究,最终对关中中部地区仰韶文化遗址形态特征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沿河分布、凝聚式平面结构、遗迹种类丰富、区域划分较为明确,体现出动态的发展过程以及社会的逐步分化等。对关中中部地区仰韶文化遗址进行分布类型、时空特征、动态发展等的研究,选取典型遗址来做遗址形态分析,以此归纳出关中中部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的形态特征,通过上述研究,结合关中地区全新世中期气候、环境的研究,同时对地区的人地关系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同时对遗址的价值与保护利用做出一点反思,期待史前遗址能够发挥更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就是本文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