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称“互文”、“互文指涉”或“文本间性”,由法国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上世纪60年代末提出。经过不同学科对互文性的诠释和发展,互文性理论逐渐分化出属于结构主义、服务于文学研究的狭义互文性。本报告采用狭义互文性理论,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视角对互文的翻译进行指导和案例分析,并总结相应的翻译方法。本报告基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汉译英翻译实践完成。该小说出版于2017年,作为2017年和2018年的华语畅销书,受到高度评价。作者林奕含着眼于幼儿性侵和家庭暴力,以优美的文笔揭露了人性之恶,发人深省。书中大量使用互文,不仅是作者文风的呈现,更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报告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基于小说中的引用、典故、戏拟三种互文类型进行讨论,探讨互文性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对翻译方法与技巧选择的影响,以期为互文视角下的翻译实践提供相关参考。通过翻译实践和案例分析,本报告认为:对于引用的翻译,一般采用直译或音译的方法;对于典故和戏拟的翻译,多采用意译的方法,往往需要加注补充必要信息,前者通过意译来传达典故的内容,而后者在意译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努力还原戏拟中的讽刺或幽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