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世界是以知识、信息为资源,以人才为资本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特征。各国间国力竞争的实质,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并深入人心。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作为教育理念的载体,教育的实践者和组织者,是教育的根本。故可以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学校教育是实现教育方针的重要过程。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体育院系是培养体育教师的基地,高等体育院系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未来体育教师的素质及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时代的发展对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求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特征,探讨如何优化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的素质结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有关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现状调查、探讨与分析的松散研究,以及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理论探讨。这些研究以我国高校普通系科的公共体育课教师为研究对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现状,可对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但是,以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整体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社会需求并提出优化策略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然而,这种综合性研究,对了解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实际状况,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对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新要求,培养新一代高素质体育教师,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比较研究和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现状、社会需求和优化策略进行了综合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的素质结构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个层面构成.身体素质是基础层,心理素质是中介层,社会素质是最高层。社会素质又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方面。 2.目前,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总体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身体素质符合工作要求。但教龄在21一30年段的体育专业教师中,健康状况 “非常差”的比例较高。反映了体育专业中、老年教师的身体素质状况欠佳,应引起注视。 3.心理素质方面,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的体育职业心态情况良好;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其中理论教师低于术科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健康情况不乐观,华东地区的体育教师感觉压力“很大”的情况突出。体现了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的心理素质差异受内在研究方向和外在地域差别的影响. 4.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整体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比较理想,但教龄在1一10年的体育专业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需要加强;教龄在11一20年的体育专业教师职业道德需要提高。反映了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中、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低于老教师,建议加强中、青年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5.知识结构方面,中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中学历以本科为主,硕士、博士比例少且分布不均衡;工具类学科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欠佳,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有限;相关学科知识认识及学习利用不足;体育学科专业知识结构有老化趋向;在不同教龄、地域、研究方向方面表现各有差异. 6.能力结构方面,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的总体的教育管理能力、体育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都比较强;学习能力与审美能力情况一般;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其中,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不同教龄、地域、研究方向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表明了能力结构受教龄、研究方向内在因素和地域差别外在环境影响,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的能力结构欠合理。 7.中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社会需求,既包含源自教育系统自身提出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教育理念的内在需求,也包含知识经济时代和小康社会对中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的素质结构外在的社会需求。目前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的素质结构中,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和能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有一定差距。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完善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迫切需求。 8.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体系是根据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现状,以教育学、社会学和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充分挖掘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健康教育、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