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主观幸福感研究出现后的近六十年中,对生活各个领域满意度的研究在社会科学和市场等领域迅速发展起来。交通出行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出行满意度及其决定因素的深入理解对优化服务体系和指导交通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人们对出行满意度的度量和分析成为出行行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由于以往大多数的出行行为模型对客观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忽略了主观影响因素的研究,使研究主观因素对出行满意度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交通运输设施的完善以及新兴交通方式的诞生,日常出行的负责性逐渐增加,给研究不同出行模式下出行满意度的评价准则提供了动机。另外,由于主观幸福感是一个覆盖生活各个领域的多维概念,出行满意度作为主观幸福感的一个维度,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影响,反之亦然。因此,研究出行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也是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为了发展并深化对出行满意度以及主观幸福感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理解,论文从出行满意度的度量尺度,影响因素以及主观幸福感不同观点的角度对以往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为论文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出行满意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二,论文以出行阶段为研究对象,首先假设影响因素与出行满意度之间为线性关系,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通过构建包括出行阶段满意度、出行属性、出行者情绪和性格特征的路径模型,分析客观和主观因素对出行阶段满意度的影响。另外,为了检验出行满意度是否符合非线性变化,论文构建了包括出行阶段满意度,出行属性期望值与实际值得差异,态度,情绪,性格,感知服务质量等因素的基于参考点的多项式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的影响以及无差别容忍度。该模型结果表明,等待时间及车内时间差异值,出行成本,感知服务质量,态度,情绪和性格都对出行阶段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出行者在接近时间上存在无差别容忍度。第三,现有文献假设人们在评价多出行,多阶段,多变量的出行满意度时仅采用简单的评价准则,论文在此基础上,检验了一系列的较复杂的评价准则,包括峰-尾准则,求和准则,平均准则,合取准则及吸取准则等,充分考虑到近因效应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峰-尾准则的适用性并不显著,第一次出行以及第一出行阶段的满意度对总体满意度有更高的边际效应。第四,由于生活领域满意度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总体幸福感如何影响生活领域满意度仍然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因此,论文首先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出行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在模型中控制其他生活领域的满意度、性格以及社会人口属性等变量。结果表明,出行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对生活总体的满意度,但生活总体满意度对出行满意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另外,由于考虑到受访者的异质性,论文通过构建潜类别结构方程模型,假设在潜类别之间,出行满意度与其他生活领域的满意度的相互依赖关系存在差异,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影响差异的主要因素,揭示了总体生活满意度评价与生活领域满意度评价的关系中存在异质性。论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5年1月在西安一次随机样本调查,该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内容包括受访者某一天的全天出行信息,对全天出行,各次出行,各出行阶段的满意度评价,出行方式的感知服务质量,态度,情绪,性格以及社会人口属性。论文的贡献主要为将研究重点从客观因素对满意度的影响转为主观因素对出行满意度的影响,从模糊评价出行体验的满意度细分为对特定一天的出行体验/单次出行/单次出行阶段满意度的评价。论文将影响出行满意度的主观因素,不同的评价准则的出行满意度,和出行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对制定和评价交通运输以及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