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衍射极限的光子聚束效应

来源 :烟台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lthbo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典光学中,一束光会聚成的光斑大小最终受衍射极限的限制。突破经典衍射极限从而得到更小的会聚斑点对光学刻录,大规模光学存储器,集成电路设计以及高分辨率成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最近的十年中,理论和实验研究都证明了热光光源可以产生与纠缠的双光子源类似的量子效应,比如:鬼干涉,鬼成像以及亚波长干涉。这些效应涉及到热光的空间强度关联。在这些效应中,双缝的亚波长干涉为突破瑞利衍射极限提供了可能性。在早期的亚波长干涉实验中,只能在两个探测器沿相反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才能观察到亚波长干涉图样。而且测量高阶强度关联可以提高可见度和分辨率。与双光子纠缠源不同的是,由于两个探测器是分开的,这种方案不能应用于双光子刻录技术。最近,提出了一种实验方案来实现热光的双光子刻录,方案的核心在于将一束光的波前反转然后与另一束光相互叠加,进行同一位置的双光子测量即可得到亚波长干涉条纹。  在N光子过程中,N光子的衍射极限是经典衍射极限的N倍。因此,与经典方案比较,利用N光子关联应可获得更为精细的会聚斑点。本课题拟采用N光子关联的聚束效应,改善光学刻录的精度。本文拟采用理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理论上,根据热光关联的共轭关系,设计理论模型,分析系统的多光子关联结构,探索N光子聚束效应的最佳方案。在实验上,设计一种新的热光干涉仪,两束光分别使用直角反射镜将其波前相位反转,并将反转后的两束光相互叠加,由探测器接收,在此干涉仪的基础上,研究大孔径光束照射时,探测平面的光斑分布。使用二元光学元件或透镜超越瑞利衍射极限要依赖于特殊材料制作的元件的良好设计,并且只适用于近场,而本文的实验装置中没有使用二元光学元件和透镜。由于热光关联的共轭效应,相互干涉光场的二次相位因子相互抵消,探测平面上会得到亚波长光斑。而且在近轴近似下,不论是近场还是远场都会得到光斑。本文通过理论和实验手段分析本方案所获得光斑与透镜焦点之间的关系。这种非相干干涉仪可以得到亚波长干涉条纹,从而使热光的亚波长干涉可以应用于双光子刻录。此种干涉仪的两束光在强度关联上可以得到一光斑,并且传输距离越远,光斑越大。同时对其进行高阶关联测量得到干涉图样,结果表明阶数越高,将获得更为清晰的图样,且图样的分辨率同时得到较大的改善。
其他文献
非线性科学可分为三大类,其中包括混沌、分形、以及孤子理论。孤子理论是由孤波理论发展而来。相对于孤立波,孤子更加着重表现它的粒子性。孤子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也广泛存
目前人们对信息传播的研究往往采用源于疾病传播的SIR模型、SIS模型或基于这些模型的变体,但是信息传播与疾病传播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在信息传播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重要作用,
碳纳米管呈纳米级中空一维结构,密度小,硬度髙,具有极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高的比表面积,可以被用来制造高品质的吸附材料。人们用不同的金属、半导体和高分子有机物分别对碳纳米管进行填充,得到一种独特胶囊状结构的复合材料,且不同的填充物可得到不同功能的纳米材料。实验中已经成功实现金属物质对碳纳米管的填充,理论研究发现这种复合材料具有优质的特性:可以做多功能的金属催化剂,可以增加内部金属的抗氧化性,具有极强
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有机光伏电池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柔性可折叠,对大规模利用太阳能,提供廉价电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有机活性层材料光吸收系数低,载流子迁移率低,造成了最佳吸收厚度(100nm)与激子扩散长度(10nm)的不协调,制约了有机光伏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迫切需要通过合理的设计材料、结构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研究者采用了多种增强光吸收的方法来提高活性层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