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林病流行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运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对樟子松枯梢病的流行规律和测报技术进行了研究,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病菌孢子飞散规律和病情调查的定性因子和定量因子进行相关的分析结果,已明确了林分因子(树种、林龄、造林密度等)、生态因子(坡向、坡位、土壤等)和气象因子(温度、湿度、降水等)交互作用是樟子松枯梢病流行的主导因素。 以与病害密切相关的九项气象因子为指标,对黑龙江省22个市县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将黑龙江省樟子松枯梢病的危险等级划分为重发区、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四级,这与病害调查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用2000年和2002年生长季尚志一面坡2块固定标准地每月一次的连续病情调查数据,分别对指数模型、韦布尔和理查德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的拟合分析,松枯梢病流行的时间动态以Weibull生长模型为最优进展曲线,同时也说明樟子松枯梢病属于多循环的复利病害。 通过对尚志固定测报样地的病情观测数据与前期气象因子作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方程y=-10.6+1.241y0+0.288t,初始病情和温度为入选因子,相关系数R=0.962,在P<0.001水平相关显著。经模型内外数据的检验,预报精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