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野外地质、钻井地质与地震剖面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在对准噶尔盆地北缘西段及其相邻更大区域范围的岩石地层单元对比、重要构造事件和其构造属性解析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准噶尔盆地北缘西段哈山地区的构造变形特点及其受控的关键构造事件,并以构造为主线初步探讨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方向。(1)通过对研究区及其相邻区域的基本地质构造格架和岩石地层单元对比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北缘西段位于盆地西北缘的活动型变质变形基岩区,主体受控于达拉布特—克拉麦里断裂带早中海西期的古洋盆俯冲消减-碰撞造山作用和后海西期的多旋回陆内变形过程;重新明确了上古生界几个有争议的岩石地层单元,从黑山头组中解体出部分属于晚石炭世石钱滩组的地层单元、哈拉阿拉特组和阿腊德依克塞组归属于上石炭统、哈尔加乌组和卡拉岗组归属于下二叠统、库吉尔台组和扎河坝组归属为中二叠统。(2)通过对研究区及其相邻区域的地层不整合构造事件和蛇绿岩、花岗岩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年龄数据统计及其对应峰值年龄事件的解析表明:研究区近邻普遍存在早、中海西期的显著“不整合”事件,分别对应于310Ma±和290Ma±的碰撞和后碰撞花岗岩的峰值年龄事件;晚海西期和晚印支期的“不整合”事件主要发生在晚二叠世和晚三叠世;燕山期的的“不整合”事件主要发生在晚侏罗世,大致对应于160~130Ma±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峰值年龄事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指示喜山期的构造隆升事件主要发生在100~50Ma,峰值年龄接近70Ma±。(3)重点通过地表地质和钻井地质约束条件下的地震剖面综合构造解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北缘西段哈山地区的构造变形总体表现为早期的逆冲推覆与后期走滑冲断复合叠加的非对称花状构造样式,且东段主要表现为“基岩滑脱推覆与冲断岩片叠覆型”半花状构造样式,西段主体表现为“走滑挤压与逆冲叠覆岩片褶皱型”半花状构造样式。(4)通过对哈山地区构造变形特点、变形序次与区域“不整合”事件、峰值年龄事件的对比分析,认为哈山地区具碰撞造山性质的早期逆冲推覆构造变形事件主要发生在中海西期的石炭纪,之后至少经历了晚海西期、晚印支期和中燕山期等多旋回幕次、变形强度渐趋减弱的挤压走滑冲断作用,喜山期以来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走滑隆升—剥蚀性质。(5)以构造为主线初步探讨分析了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方向,强调哈山地区的油源条件在重视玛湖凹陷二叠系烃源岩重要性的同时,应关注弱变形区与泥盆系呼吉尔特组、石炭系石浅滩组、下二叠统哈尔加乌组和中二叠统扎河坝组等相当的可能烃源岩有利建造组合类型,以及侏罗系烃源岩潜力的研究;认为哈山前缘变形带断背斜构造圈闭和地层不整合圈闭叠合区带有可能是该区最为现实的有利勘探区带,且西段与东段相比具有断裂活动和后期改造相对较弱、保存条件相对较好的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