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fant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腹泻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每年全球大约有210万儿童死于与腹泻疾病及其相关的并发症。轮状病毒,人杯状病毒,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是腹泻的主要病原,其中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儿童重症腹泻的最常见病原,疫苗是唯一可行的预防和控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方法,不同地区不同年份流行株有较大的变异,长期系统的监测是十分必要的。目的:了解兰州地区2007—2008年四种常见腹泻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共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346份腹泻住院患儿和100份正常婴幼儿的粪便标本,采用Dako公司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A组轮状病毒,阳性标本采用巢式聚合酶联反应(Nested PCR)进行毒株分型鉴定;杯状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及B、C组轮状病毒采用多重RT-PCR或PCR进行检测,对PCR阳性标本测序进行型别鉴定。结果: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346份腹泻住院患儿的粪便标本中,有180份(52.0%)检出其中的一种病毒。其检出率依次为:轮状病毒(41.9%,145/346),腺病毒(7.2%,25/346),杯状病毒(6.1%,21/346)及星状病毒(5.8%,20/346)。其中混合感染的病例数占8.1%(28/346)。轮状病毒G血清型最常见的为G3型:67份(46.2%),其次为G9型(19.3%),P基因型分型结果以P[8]型(69.7%)为主,G血清型和P基因型组合以G3P[8](30.3%)为主,其次是G9P[8](16.5%)。杯状病毒分型结果显示47.6%属于诺如病毒GⅡ/4基因型,兰州地区首次检出NVGI/14和NV GI/5,而NV GI/14在国内尚未见报道。20例星状病毒感染均为血清型1型。腺病毒检出率高于往年,Ad41为主要的流行株。未发现B组和C组轮状病毒。在正常对照组100例标本中,分别检出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腺病毒各1例,流行型别与病例组基本一致。病毒性腹泻的发病年龄主要为2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高发季节为9-12月。结论:病毒因子仍是兰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轮状病毒是本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原,腺病毒也值得关注。本年度轮状病毒的主要流行株为G3P8,其次是G9P8,与往年明显不同;NV GI/14和NV GI/5在兰州地区首次检出,其中NV GI/14在国内尚未见报道。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