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人类社会步入国家主权货币时代以来,每次大国的经济崛起都会伴随其货币国际影响力的持续上升(李稻葵等,2013)。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币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人民币国际化很可能成为未来十年世界经济的大势(李稻葵,2011)。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向国际化过渡创造了其所需的基础条件(丁剑平等,2014)。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接连推出多套政策措施助推人民币国际化。2014年,全球资本和金融交易中,人民币份额达2.8%,支付总额增速为102%,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其作为储备货币亦愈来愈被更多国家所接受(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因此,测算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以及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经济的自身发展与国际货币体系重构、全球经济再平衡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四大部分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并指出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内主要因素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与人民币循环流通机制尚不完善,国际因素主要是国际交易的支付习惯与其他国家可能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抵制。其次,选取代表货币三大职能的代理变量,利用熵权法测算人民币等货币的国际化指数,并对各货币国际化指数进行纵向跟横向的比较,比较结果表明:人民币的国际化指数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不具有可比性,但其国际化指数提升最快,2013年的国际化指数在测算的12种货币中位列第八。再者,根据以往文献的研究,选取有关代理变量,实证分析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因素,实证结果显示经济规模、贸易结构、金融发展程度和币值稳定是影响货币国际化的主要因素。最后,在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下,构建理论模型,从货币国际化对效用函数影响的角度,对国际货币发行国的福利效应进行理论分析,模型证明了在规定偏好和预算约束下,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可以改善货币发行国居民的福利水平。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实证研究货币国际化对货币发行国居民的消费福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以货币国际化指数测度的货币国际化程度对以居民实际消费所测度的居民消费福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四部分系统分析可得以下结论:近年人民币国际化进展显著,但从我们测算的货币国际化指数来看,目前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与美元等国际货币仍有很大差距;经济规模、贸易结构、金融发展程度和币值稳定性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因素;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都显示货币国际化对国际货币发行国居民的福利具有正的影响。因此,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国居民的消费福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