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品种羊微卫星多态性的研究

来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利用6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对东北细毛羊(NE)、澳洲细毛羊(AT)、德国美利奴羊(GM)、小尾寒羊(CD)和无角道赛特羊(HD)等五个绵羊品种和辽宁绒山羊(LN)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价,通过计算基因频率、遗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等值,进行F-统计量检验、遗传分化系数、遗传距离和系统聚类分析,对六个品种的羊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位于5号染色体上的GC101、Bms2508和Lscv043微卫星位点,分析其与产羔数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如下: 1.6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得到5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8.33,说明这些品种羊遗传变异比较丰富。 2.五个绵羊群体和绒山羊在不同微卫星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和杂合度都较高。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东北细毛羊为0.5152、辽宁绒山羊为0.5029、小尾寒羊为0.5869、澳洲细毛羊为0.5977、德国美利奴羊为0.5190、无角道赛特为0.5038,其中澳洲细毛羊最高,而辽宁绒山羊最低。平均杂合度东北细毛羊为0.7147、辽宁绒山羊为0.6274、小尾寒羊为0.8063、澳洲细毛羊为0.8998、德国美利奴羊为0.8723、无角道赛特为0.8644,其中澳洲细毛羊最高,而辽宁绒山羊最低。表明6个品种羊在GDF9和BMP15基因上的6个微卫星位点上有丰富的多态性。 3.利用Nei氏标准遗传距离方法计算了各品种羊的遗传距离,其中东北细毛羊与澳洲细毛羊遗传距离最近,为0.031595,东北细毛羊与辽宁绒山羊最远,为0.104591。 4.辽宁绒山羊和东北细毛羊在微卫星位点GC101中238/200基因型、Lscv043位点中117/107基因型和Bms2508位点中154/154基因型其总产羔数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可以将其初步作为辽宁绒山羊和东北细毛羊总产羔数的连锁遗传标记。
其他文献
时 间:2007年8月16日地 点:北京·长安戴斯大饭店  主 持 人: 杨宁 空中网创始人总裁  主讲嘉宾: 陈一舟 千橡集团董事长兼CEO   季琦汉庭连锁酒店董事长    谭智 分众传媒总裁 / 框架传媒董事长    背景2007年8月15日至16日,由第一财经日报社主办,纵横合力联合主办的2007中国创投融资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长安戴斯大饭店成功召开。论坛覆盖整个创投领域,围绕“构建中国资
本文分析了影响超细型细毛羊主要经济性状的非遗传因素,采用非求导约束最大似然法(DFREML)对毛长、手感评分、密度评分、细度、细度匀度评分、弯曲评分、油汗评分、总评分、剪
本试验以延边黄牛耳皮肤成纤维细胞保存为基础,利用组织块培养法,首次建立了延边黄牛耳皮肤成纤维细胞系,并对成纤维细胞进行液氮冷冻保存,得到延边黄牛耳皮肤成纤维细胞最佳保存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不同纬度的野生大豆(G. soja)和栽培大豆(G. max)各22份进行了多样性分析,通过对所合成的40对引物的筛选,12对引物扩增结果表现出良好的多态性。通过对实验结果量化后数据分析: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176和0.1150,表明野生大豆的多态性比栽培大豆较为丰富;在遗传距离0.1300处,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被明显分为二类,与以往大豆属So
本试验以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采用动静脉血插管技术研究了秸秆组奶牛灌注乳脂前体物和乳蛋白前体物对其产奶性能和乳品质的促进效果,并从乳腺对短链脂肪酸摄取规律
本试验以200头健康的21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DIY)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参照NRC(2012)第11版猪营养需要配制基础饲粮。以饲喂添
本研究旨在估计内蒙古绒山羊种羊场羊群近交水平及近交对其重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数据全部采集于内蒙古绒山羊种羊场23年(1990-2012)的系谱和生产性能记录。研究性状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