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钛表面生物活性膜层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性能的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20201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钛及钛合金是一种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尽管,它们已广泛用于硬组织修复和替代领域,但作为医用植入材料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钛生物惰性,不能与骨组织之间形成活性键合,不利于种植体的长期稳定;另一方面,钛植入体表面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发生感染,导致种植体失败。因此,发展表面改性技术构筑更加理想的钛植入体表面结构和生物功能是当前一大研究热点。本论文主要从生物活性和表面抗菌性这两方面对钛材料进行表面改性,通过电化学刻蚀、电化学沉积等技术在钛金属表面构筑不同涂层,从而提高钛金属的生物活性和抗菌性能。主要结论如下:1.首次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在钛表面制备了含不同ε-聚赖氨酸(ε-PL)浓度的磷酸八钙(OCP)/ε-PL的复合膜层。模拟体液(SBF)浸泡实验表明:相比于单纯OCP试样,OCP/ε-PL复合膜层具有更好的诱导类骨磷灰石生成的能力,其中ε-PL的浓度对复合涂层的生物矿化能力影响不大。蛋白吸附和体外细胞培养实验显示,当ε-PL浓度为10 mg/mL时,OCP/ε-PL复合膜层具有最强的蛋白吸附能力,以及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能力。2.对钛表面OCP膜层及不同ε-PL浓度的OCP/ε-PL复合膜层进行细菌培养实验,结果显示,与OCP膜层相比,OCP/ε-PL复合膜层能很好地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并杀死细菌,而且,随着ε-PL浓度的增加,OCP/ε-PL复合膜层的抗菌性明显增强。3.利用电化学刻蚀在钛表面构建微米有序的凹坑结构,结合电化学沉积法在微米凹坑结构表面沉积一层纳米羟基磷灰石,得到微米有序凹坑/纳米羟基磷灰石分级结构。并对纯钛、微米凹坑结构和微米有序凹坑/纳米羟基磷灰石分级结构进行接触角测试和蛋白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微米有序凹坑/纳米羟基磷灰石分级结构表面亲水性提高,同时具有最好的蛋白吸附能力。体外细胞培养实验表明,微米有序凹坑/纳米羟基磷灰石分级结构表面细胞黏附,增殖良好,同时具有最优的细胞分化和细胞外基质矿化性能。
其他文献
银中杨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城市绿化植物之一。其拥有着相当快的生长速度,并且还拥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除此之外,银中杨还拥有着相当强的抗病害虫的能力、耐寒、耐瘠薄等等优势。
记忆中的错误联接是指被试在测验中,对先前学过的刺激的某部分重新组合成的新刺激产生错误再认,包括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近年来,出现了众多的有关记忆中的错误联接的理论模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一锅煮法成功合成出不同形貌和结构的氧化亚锡(SnO)纳米材料,探索了使用不同胺类(油胺、辛胺、甲酰胺)、不同时间温度以及添加不同表面活性剂(PVP、CTAB、CTAC、T
<正>积极心理学指出,未来取向对青少年顺利度过人生特定发展阶段具有促进作用。已有研究发现未来取向能够负向预测处于不良群体中青少年的问题行为(Dorham,2005)。本研究探讨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Apo E—/—小鼠制备AS模型,观察有氧运动对小鼠主动脉病理变化的影响,探讨脂联素及其受体1(Adipo R1)与下游通路细胞因子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雷帕霉
减少化肥施用量和焚烧秸秆,减少因耕翻使土壤裸露造成的扬尘和浮尘天气,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对大气的污染,秸秆还田分解转化的产物能有效消除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使农业
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将绵羊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对可卡因-苯丙胺调控的转录肤(Cocaine-and Amphetamine-Regulated Transcript,CART)对绵羊繁殖性能影响的相关研究。(1)Trizol法提
<正>上课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上课的水平。教师上课一定要有经过详细准备的教案,但上好一节课不仅仅是有好的教案就
会议